如果宋朝定路洛陽,一樣會被金國迅速滅亡,不會和歷史上的進程有任何不同。沒有了開封,江南的漕運將被截斷,如果圓明園沒有被焚毀,毫不夸張的那么它將取代頤和園的地位,和故宮并列,甚至超過故宮,如果宋人違反歷史的發展規律,將首都繼續放在洛陽,開封本身距離洛陽就不遠,如果金人可以輕松的抵達開封,一樣可以順利的抵達洛陽。
1、如果北宋定都洛陽,還會不會被滅亡?為什么?
如果宋朝定路洛陽,一樣會被金國迅速滅亡,不會和歷史上的進程有任何不同。歷史上,金人南下攻滅北宋時,在軍事實力方面已經占據了絕對優勢,不僅僅是金人的重騎兵在野戰中所向披靡,連他們的步兵和各類工程學武器也在宋人的之上太多。其中大部分是投靠他們的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和幽云漢人提供的,這些人非常反感宋朝,為金人南下出了很多力。
而宋朝一邊呢?不僅長期防御遼國的河北軍鎮都瞬間失守,連黃河的渡口都無力防御,原本是邊防重地的太原,在北漢滅國時就拆了防御工事,用象征性的替代品敷衍了事。最后,宋朝的開封守軍一樣戰斗力羸弱,因為無法承受重壓,將希望寄托于超自然現象,鬧出了北斗天兵的千年大笑話。開封本身距離洛陽就不遠,如果金人可以輕松的抵達開封,一樣可以順利的抵達洛陽,
這是不會有根本性不同的。何況從唐末-五代的經濟架構來看,開封的重要性已經遠遠超過了洛陽,曾經是漕運終點站的洛陽,從朱溫的后梁開始,就只是一個西都。而走漕運更為便捷的開封,成為了經濟上的東都,這是中原地區無法繼續供養龐大的公卿官僚隊伍,所造成的必然改變。這個政治格局上的變化,在后周建立時,就已經定型了,
如果宋人違反歷史的發展規律,將首都繼續放在洛陽。那么隨著金兵的南下,不是首都的開封,可能以比歷史上更快的速度失守,沒有了開封,江南的漕運將被截斷。人口眾多的開封將立即陷入饑饉,而很多人南下江南的快速通道也會被截斷。最后只能逃入巴蜀,將江南拱手讓給金國或他的附屬勢力,沒有了中原和江南,那么南宋即便是建立起來,也會以最快的速度被消滅。
2、如果我們國家的圓明園沒有被八國聯軍燒毀,完整的保存了下來,現在會怎么樣?
正好昨天去了圓明園,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現在到北京旅游,大概基本上就是故宮、長城、頤和園,天壇、鳥巢、十三陵等等。如果圓明園沒有被焚毀,毫不夸張的說,那么它將取代頤和園的地位,和故宮并列,甚至超過故宮,(眀字多一橫,表示多看多聽)一般都認為故宮是清王朝的統治中心,其實這并不完全正確。清朝統治者為什么歷經150多年不斷營建圓明園?那是因為圓明園實際上已經替代了紫禁城執政中心的地位,
紫禁城的環境相對閉塞,四面都是高大的宮墻,為了防火,種的樹木也很少,一到夏天,就會變得炎熱難當,這讓東北入關的帝后們非常不適應。而北京西山群峰環繞,湖泊縱橫,所以從清朝第二個皇帝康熙起,就開始在西山一帶大規模修建園林,康熙就常年在暢春園辦公,后來他把暢春園北面的一座園林賜給四子胤禛(雍正),并御書“圓明園”匾額,這就是圓明園的前身,
雍正即位后,把圓明園整修為“避喧聽政”場所,最長一年在圓明園上朝361天,此后,后世的皇帝每逢春、夏、秋三季,基本都是在圓明園和避暑山莊之間理政。所以說圓明園作為清帝“夏宮”的存在,實際上已經成為了清朝的統治中心,圓明園當年有上百組大型景觀,上千組宮殿,號稱“萬園之園”,其規模和華麗程度,都比紫禁城要輝煌的多。
3、董卓燒的洛陽是不是現在的洛陽?
董卓燒的洛陽不是現在的洛陽,如果你從洛陽城區坐公交車到白馬寺,就會在路上看到一塊石碑,上面寫著“漢魏故城遺址”,這里才是董卓燒的那個洛陽?,F在的洛陽城建立在隋唐洛陽城的遺址之上,該城于隋煬帝大業二年,由楊素、宇文愷等人建造,是為大隋帝國的東都,隨著王朝疆域擴展,中央政府需要加強對北齊、南陳故地的控制,長安位置過于偏西,又有三門峽的砥柱之險,不是很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