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學習草書尤其要注意恪守草書的法則,“任筆為體,聚墨成形”,不顧草法的要求是習草的大忌,我們學習草書尤其要注意恪守草書的法則,“任筆為體,聚墨成形”,不顧草法的要求是習草的大忌,草字的點畫十分省略,一個十分繁復的楷字變成草書后則成了簡單的幾筆,草字的點畫十分省略,一個十分繁復的楷字變成草書后則成了簡單的幾筆。
草書,獨立成體是在漢代,其發展可分為章草、今草和狂草三個階段。章草產生于隸書盛行的漢代,橫畫和捺筆保持隸的波磔,它是由隸書寫法演化而來。章草名家在西晉有陸機,其代表作是《平復帖》。今草又稱小草,是在章草基礎上,采用楷書體勢筆意發展形成。上下字的筆勢牽連引帶,偏旁相互假借,筆勢連綿不斷,為其字特征。它于魏晉發展至東晉趨于成熟。王羲之的《十七帖》和王獻之的《鴨頭丸帖》都是今草的傳世名作。狂草又稱大草,始于唐代,較今草更為狂放,其用筆大起大落、連綿不斷、一氣呵成。名家有唐代張旭和懷素。后者的《自敘帖》為狂草的典型作品
拓展資料草書是一種十分科學的字體。它有著自身嚴格的“草法法則”,而且是十分規范和有規律可尋的。草書的“草”不是“潦草”的意思,而是有“簡、快、捷”的意思。我們學習草書尤其要注意恪守草書的法則,“任筆為體,聚墨成形”,不顧草法的要求是習草的大忌。草書最大的特點是偏旁部分的符號化,這是與其它字體最明顯的區別之一。同是一個草字符號可以代替幾個甚至十幾個部首或小結構。這里都有一定的法則和規律可循。因此,初學草書首先須對符號的識記和臨字下一番功夫。某一個符號可以代替哪些部首,是必須要疏理清楚的,而且要準確的記下,能做到這里邊一步,對識草是大有裨益的,也可以說是識草的一個捷徑。草字的點畫十分省略,一個十分繁復的楷字變成草書后則成了簡單的幾筆。省略使得草字更趨復雜難辨,對這類字就要謹細地分析,查其點畫中哪些是“實筆”,哪些是“虛筆”,這樣才好辨其“原形”,同時抓住寫草的要領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