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問題是正確的,河南人的老家和心靈故鄉是陜西。如果你要是去了東北,特別是黑龍江齊齊哈爾、牡丹江、雞西一帶,你問那里的老人的老家是哪里的,大部分都是我老家山東的,很多老人在聊天的時候,都會問對方老家是哪里的,有些老人會說我的老家是河南,有的老人說我的老家是山東,還有一些老人說他的祖輩當年拖家帶口,從山西大槐樹歷經千辛萬苦搬到這的。
1、為什么河南人老家和心靈故鄉是陜西?
標題問題是正確的,河南人的老家和心靈故鄉是陜西。商周時代始有同期文字,進入信史時代,商周兩族來自不同地區,商人屬東夷,來自東方。周人屬華夏,來自西方,他們各有自己悠久的歷史和文化,這已得到考古和文獻證實。商周鼎革,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件,用王國維先生的話說是:“舊制度廢而新制度興,舊文化廢而新文化生。
…中國政治與文化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周滅商是翻天覆地的偉大變革。殷商還屬于比較原始的落后的“神道”國家,殷人遵信天命,鬼神,他們的哲學是“君權天授”,殷紂王有句名言:“我不有命在天”?他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天神給的,別人是奪不走的。在這個思想主導下,他只信天命,不恤人的作用,殺降獻俘,崇尙人祭,重大祭祀、人殉動輒成千上百人,甚至吃人。
所以紂王政權離心離德,自己成為孤家寡人,陣前倒戈,人亡政息,周人是以人為本的“人道”國家,周人的哲學把人放在第一位,政權不仁,人民就會推翻他,這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來源(并非天授),所以周人的治國方針是“敬德保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這簡直就是“為人民服務”了。所以,在文王時代已“三份天下有其二”,
武王伐紂,一戰定乾坤,根本的原因就是得民心。周滅商,面對廣擴的疆域,周人政治上采取的是分封制,即“封建諸侯,以藩屏周”,周人眾建諸侯,把血緣與政治相結合,封建諸侯以周人姬姓為主,功臣為輔。歷史上記載封國71,姬姓獨占53,周滅商,用錢穆先生的話說是:“軍事占領和武裝移民”,因為河南之地是原殷商政權的中心,所以在河南封建的諸侯國最多、最集中、也最強大,有統計,僅鄭州地區就有十多個姬姓諸侯國。
因為戰爭,殷人被滅一部分,逃亡一部分,而周人的分封又是軍事占領和武裝移民,所以在河南,周人不僅奪取政權,周人也成為主體民族,思想文化上完全被周文化取代。周滅商,武王問如何處置殷遺民,太公主張消滅,周公主張改造,周人以民為本,“明德賞罰”,建立了“敬德保民”的民本思、德治思想;周公制定了周禮、宗法。這是一套完備的建國治國理論,更是改造、融合、統一人心的理論和方針政策,這就是亞圣孟子所說的“用夏變夷”,
“華夏蠻貊罔不率俾”也是這個意思,全天下不論哪個民族、族群、部落都要服從周武王,遵從周文化。就是殷商后裔孔子,也不得不“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當然,殷遺是重點,河南是重點。周人的分封,是層層分封,所以由周人姬姓衍生了411姓氏,占到《百家姓》504個的82%,所以姬姓被稱為萬姓之祖。這也說明姬姓是中華姓氏之根,
2、嬴政到底是哪里人?
一般而言,問一個是哪人,可以有三種回答。一是出生地,二是現在戶口所在地,三是祖籍地,秦始皇的出生地是在趙國首都邯鄲,作為秦國王孫的他之所以會生在邯鄲是因為他父親子楚作為人質留在趙國。戶口所在地肯定是在秦國都咸陽,他后來回了秦國,還成秦王,始皇,祖籍地,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他是呂不韋的兒子,則祖籍地是楚國,一種認為他是秦王子楚的兒子,則祖籍地仍是秦國。
3、“老家河南”,“老家山西”,“老家山東”,到底哪是中國人老家?
中國人的“老家”是山西大槐樹還是河南?山西大槐樹走出來多少中國人?為何有人說河南才是中國人的老家?隨著現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來到假期的時候,很多人選擇出門旅游來放松自己,這也是生活質量提高的一種表現吧!我們到了一個陌生的城市或者一個地方,當地知道你是外地來的,也許會說歡迎你來到這,也許什么都不會說,但是,有一個地方不太一樣,那里的人讓人倍感親切,如果,你說我是外地來旅游或者要在這定居了,他會說歡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