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武漢地區的許多著名院校都是從張之洞創辦的學堂中延承而來,如武漢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武漢音樂學院等。武漢高校到底有多少大學生留在武漢,在1970年10月,湖北武漢有湖北大學、中南民族學院、武漢郵電學院、武漢測繪學院、武昌藥檢專科學校、武漢外語專科學校、湖北教育學院等幾所學校被撤消,或一度被撤消、合并、改組。
1、武漢的大學那么多,為什么沒有武漢外國語大學,武漢郵電大學?
武漢曾經有過郵電學院,文革中拆掉后成了現在的郵科院,也有外國語專,同樣被拆掉了。之所以現在沒有設立這兩類學校,主要原因還是服從國家高校布局的需要吧,特別是武漢各式各類的學校已經比較齊全了,連及其冷門的測繪都設有,外、郵等相對冷門的學校不宜多設,另外,在1970年10月,湖北武漢有湖北大學、中南民族學院、武漢郵電學院、武漢測繪學院、武昌藥檢專科學校、武漢外語專科學校、湖北教育學院等幾所學校被撤消,或一度被撤消、合并、改組。
2、武漢的大學生為什么那么多?
1、拉長兩百年或者五百年的時間分析一下?古代以八股取仕,古代四大書院分別是岳麓書院、地址在今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山;白鹿洞書院、地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的廬山下;嵩陽書院、在今河南省登封市,也就是嵩山少林寺的附近;應天書院、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的古城南湖畔,四大書院,都講孔孟之道、四書五經、諸子百家這些的;有沒有發現,都距離中部核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武漢不遠,都在一、兩個小時最多三小時車程之內;都是兩三百公里的路,最遠的商丘,也就是五百公里多一點;這四大書院找個中間點,無疑,還是武漢;2、近代以來,破八股、興白話,抑孔孟、揚科學。
所謂五四運動的偉大意義,就是開啟民智、提倡德先生、賽先生,就是有了民主科學的思想了;而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在督鄂時期,興辦了一大批洋學堂、為武漢之教育奠定了基礎;當年就有人說張之洞是個辦學狂魔的,不僅是大學,各種西式學堂,中小學、速成班、培訓班,張都督無所不及的,有人說張之洞是武漢之父,有點言過其實了;武漢之所以是武漢,主要是因為漢水改道和經濟中心南移,但武漢的教育能有今天,張之洞確是居功至偉、功不可沒的;3、撫今憶昔,數數家珍,張之洞興辦學堂如是之多:1869年,創辦了經心書院、襄助了崇文書局;任職湖廣總督后,改造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創辦了兩湖書院;1891年,開辦算學堂,將外文、商務列入必修課;1892年,開辦礦業學堂;1893年,開辦自強學堂;1902年搬建自強學堂,改為方言學堂;1913年國民政府將方言學堂改為國立武昌高等師范學校,1926年更名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定名為國立武漢大學;1897年,開辦湖北武備學堂;1898年,開辦湖北工藝學堂和武昌東路高等學堂,是為中國最早的工業專科學校;1898年后,又開辦湖北農務學堂、湖北軍醫學堂、湖北鐵路學堂;1903年,張之洞又將兩湖書院、江漢書院、經心書院合并,改建為兩湖大學堂;然后,又陸續興辦了湖北省立武昌第一女子師范學校、兩湖總師范學堂、湖北師范專習所;4、百年前,張都督還在武漢辦了近60所中小學、甚至還創辦了湖北敬節學堂、湖北育嬰學堂等專門培養幼兒教師和嬰兒保育員的學校;據光緒三十三年也就是1907年的統計,全國各省留日學生共計5400多名,湖北所派學生即有1360余名,占了四分之一,所以湖北在當時有派遣留學生先進省之稱,
張之洞在武漢建立了從幼稚園、初等小學、高等小學、普通中學到方言學堂、算學學堂、農業學堂、工藝學堂、礦業學堂、鐵路學堂、軍醫學堂、師范學堂等實業學堂和綜合大學堂等一整套完備的、成龍配套的新式教育體系,首開了現代教育之先河,是中國現代教育的偉大的開拓者之一。美國人威廉·艾爾斯認為:張之洞對中國教育改革作出的努力具有決定性意義;臺灣學者蘇云峰說:正是由于張之洞的貢獻,而使中國教育始走向近代化的道路;5、有了張之洞打下的底子,武漢早就領先全國很多城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