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為武漢人,看到武漢的進步很高興。武漢和別的大城市不同,沒有市中心,因為武漢市中心太多了,例如聞名全國的步行街有三條,城市著名的繁華鬧市商業中心不下十幾處,所以武漢就無所謂市中心了,終于回武漢了”,這是我去年從北京回到武漢時的第一感覺,釋然。
1、在武漢生活怎么樣?
武漢和別的大城市不同,沒有市中心,因為武漢市中心太多了,例如聞名全國的步行街有三條,城市著名的繁華鬧市商業中心不下十幾處,所以武漢就無所謂市中心了。但同時武漢也無偏僻的糟糕的地方,感覺無論走哪兒都差不多,你無論在哪個繁華的大街上想找個偏僻的壞地方,那是很令人失望的,因為找不著,因為你無論朝哪個你認為偏僻之處走,其結果不是走到江灘公園,就一定走進一座湖泊風景區。
武漢市中心的位置不及偏僻的地方宜居,因為離城市主干道越遠,不出兩公里一定到一個湖邊風景區了,因為武漢建成區的每個湖都有環湖綠道,都建成了湖泊公園,而且都被城市的高層建筑所包圍,所以你無論身處武漢三鎮的哪個湖邊,湖周邊的景觀完全感覺一樣,湖對岸都是高層建筑林立。所以你無論站在武漢什么位置,你無論朝哪方向走,一定會走到湖邊,或是走到江邊,
2、住在武漢郊區是個什么體驗?
我覺得首先要界定哪里才是武漢的郊區?是以三環為界,還是四環為界,還是就是東西湖、黃陂、新洲、江夏、蔡甸、漢南幾個遠城區定義為郊區。其實,武漢是最不能以環線來定義是否是郊區的標準的,三環內肯定都是市區,三環到四環之間,各個區的發展是參差不齊的。像光谷東、光谷南、江夏、青山、東西湖、沌口、蔡甸、盤龍城這些地方發展的都很不錯,交通方便(幾個新城區基本都通了地鐵),商業也初具規模(武漢現在有兩個永旺都在三環到四環間),湖泊眾多,環境優美,居住在這些地方,方便程度我覺得與市區內沒有什么區別,環境比市內更宜居,
另外,武漢的幾大產業布局現在都在三環到四環之間,包括光芯屏端網、生物制藥、汽車制造、家電制造、中法生態城、網絡安全基地、航空航天產業基地等,這些地方不僅宜居還宜業。這些地方差一點的應該是教育,但這些年也加強很多了,除了中小學幼兒園都在新建外,也有一些好的資源,比如武漢外校、華師一光谷校區、楓葉國際、為明學校等,
三環到四環間目前發展比較差的地方就是武漢規劃的長江新城的地方,也就是諶家磯、武湖等地方。現在長江新城已經開始建設,假以時日,很快會舊貌換新顏,其實要說武漢的遠郊區,比如像新洲、黃陂、蔡甸、東西湖、江夏五環以外的地方,配套就差的太遠了,現在這些地方的開發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在建和已經建成的小區也不少了,住這些地方的話,確實還不是很方便的。
3、在武漢生活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我在武漢生活67年,我是1954年來武漢在一元路小學讀三年級。那年9月武漢特大洪水剛退,父母帶我到漢口江灘的前身濱江公園玩,只見公園里才栽的小樹苗剛一人多高。公園里到處都是洪水退后的泥沙,我家住在老漢口火車站附近的天聲街。那時的天聲街全是做小生意的:小旅館,賣早點,賣夜宵的,還有一些西藏人住旅店,苗族女人在旅店門口賣苗藥,
到晚上有賣唱的,變魔術的,說書的。我總聽到很晚,高興了丟過一分錢,那說書的感謝得很,總之,五十年代是武漢人安宜純樸的年代。剛結束多年站亂的武漢人民是積極投入第一個五年計劃建社中,我記得1958年有段名謠:抓晴天,戰雨天,麻風細雨是好天,1977年我從安陸調回鐵路醫院工作。1983年我在同濟醫院進休,夏天遇到暴雨,那時城市排澇很差,那天暴雨一夜后,早起整個解放大道都積水齊大腿根,所有的工交車都停運了,
我是在積水中走了3—4個小時才的同濟醫院。1994年的大洪水我也經歷過,提心吊膽總算熬過洪水退去,總而言之在武漢的生活就離不開水字,武漢不愧為江城之稱。來到21世紀武漢的市政工程要比過去好多人,近兩年的大暴雨都未造成城市洪澇,比我們上班那時強多了,時代在前進,武漢在一日千里的前進,我身為武漢人,看到武漢的進步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