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壽縣歷史名人有不少,這里介紹3位。△1988年后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安徽籍將領有,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戴安瀾烈士墓安放在安徽省蕪湖市小赭山南坡半山腰,將軍離世,精神永存,洪學智(上將),安徽省金寨縣雙河鎮黃鵠村人,曾任中國志愿軍副司令員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員、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
1、安徽有哪些名人?
崇敬軍人,宣傳將軍。集中介紹一下安徽的開國將軍和1988年以后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將領,他們是:△安徽的開國上將有:李克農(上將),安徽省巢湖市炯湯鎮中李村人,曾任中央軍委總情報部部長、副總參謀長兼中央調查部部長,洪學智(上將),安徽省金寨縣雙河鎮黃鵠村人,曾任中國志愿軍副司令員兼后勤司令部司令員、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
他是唯一一位兩次榮獲上將軍銜的人,△安徽的開國中將:皮定均,李耀,張賢約,陳先瑞,陳維先,徐立清,曾紹山,騰海清,聶鶴亭,陶勇,楊國夫,梁從學。還有114名開國少將,不一一列寫名字了,△1988年后被授予上將軍銜的安徽籍將領有:王克,李長才,王教成,劉亞洲,孫大發,丁文昌,溫宗仁,方祖岐,劉福連。還有一批安徽籍的中將、少將,歡迎友友們補充介紹,為他們點贊,
2、合肥有哪些名人?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準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于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
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于赤壁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此戰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周瑜多謀善斷,精于軍略,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楊行密(852~905),初名行愍,字化源,唐廬州(今安徽合肥)人。五代時吳國建立者,少時孤貧,長大成人后身材高大,膂力過人,據說能手舉300斤,日行300里。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號少荃、儀叟,別名李中堂、章桐,晚清重臣,曾任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封爵一等肅毅侯,李鴻章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被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并稱“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李鴻章在職期間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洋務運動,積極倡建近代海軍、建立北洋水師;最終卻不得不以外交代表身份簽署《越南條約》《馬關條約》等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
李鴻章在簽完《辛丑條約》后吐血不已,最終病死,謚號文忠,追贈太傅。劉銘傳(1836-1896)字省三,漢族,安徽合肥人,淮軍將領,洋務派骨干,臺灣第一任巡撫,不但打退了法國艦隊的進犯,而且練洋操,議鐵路、建臺省,為臺灣的現代化作出了突出貢獻。陳瑄(1365年-1433年),字彥純,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明代軍事將領、水利專家,明清漕運制度的確立者,
陳瑄早年曾參與明軍平定西南的戰爭,歷任成都右衛指揮同知、四川行都司都指揮同知、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等職。靖難之役時率水師歸附明成祖,被授為奉天翊衛宣力武臣、平江伯,陳瑄歷仕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自永樂元年(1403年)起擔任漕運總兵官,后期還兼管淮安地方事務,他督理漕運三十年,改革漕運制度,修治京杭運河,功績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