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河南建國起是有一所好大學,河南大學,可是這所好大學被分了,被拆成了末流大學。除了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理工大學,河南財經大學也是眾多學子的不錯選擇,的確,人口大省河南只有一所211大學,背后的原因令人感嘆,70年1月,中科院方面領導口在中科大在皖負責人不在場的情況下會見了李德生,協商科大搬遷合肥的若干事宜。
1、河南為什么沒有好的大學?
河南為什么沒有好大學?因為河南建國起是有一所好大學,河南大學,可是這所好大學被分了,被拆成了末流大學。隨著時代的推進就再也難以興起了,一所好大學的形成是要有很多年的精神傳承和歷史積淀的,縱觀國內好大學的形成幾乎都有著很厚重的歷史,或者當初國家某方面的建設需要!而唯一的雙一流b鄭州大學太年輕了,口碑不是一朝一一夕能夠建成的,
差距也不是一下子能縮小的,短短幾十年的發展歷史填滿了人們認知的全部。大學的格局很多年以前已經形成,很難靠堆砌資金就能完成逆轉,國內的好大學很多都是在建國以前已經聲名顯赫了,再不第也是四五十年代根據國家的通信部或者軍工郵電等等特殊部門大力支持籌建。而河南的這兩所學校,尋常而又普通幾無特色,目前傾全省之力希望打造鄭州大學,有賴于國家政策的傾斜最起碼也趕上了一個雙一流b已經很不容易了,
2、中國科技大學最初計劃遷往河南,為什么會被河南拒絕?若中科大在河南,會有什么影響?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遷恰好50周年60年前,中國科大肇啟京華?!拔覀兊膶W校如果能夠說像一張白紙,那么就請把我們的學校辦成最新最美的學校吧,”這段聲音,是1958年9月20日時任校長郭沫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當時可能不會有人想到,中國科大在北京玉泉路19號只待了十余年,中科大輾轉南遷這所一誕生就風華正茂的大學,在北京度過11載春秋后,輾轉千里南下。
選址歷經坎坷,河南因物資短缺、條件艱苦婉拒1969年10月,國內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受文革的破壞以及戰備疏散的影響,北京重點高校紛紛外遷,國務院科教組組長劉西堯向科大傳達了搬遷指示。搬遷選址卻一波三折,校革委會分別派往河南、湖北、江西選址,但都遇到了困難。雖帶有劉西堯的親筆信,受到了河南省生產指揮組組長的接待,在南陽山區和鄧縣看了不少地方,但河南省只同意在平漢路以西的南陽專區的唐河、新野一帶山區、丘陵地帶臨時戰備疏散,若在河南建校他們表示有困難,
選址人員回到北京,都表示這個地方沒有條件,不能去。短暫落腳安慶,最終定居合肥直到安徽安慶首先接收了部分南遷師生,卻最終因物資嚴重短缺難以為繼,安徽省革委會主任李德生見此局面,同中科院商議,決定將學校搬遷到省會合肥,在合肥師范學院校址辦學。1970年1月,中科院方面領導口在中科大在皖負責人不在場的情況下會見了李德生,協商科大搬遷合肥的若干事宜,
對于科大遷皖,李德生指示:“安徽來了一、二十個單位,但都是找個基點,領導關系還在原上級機關;我們原來以為科大也是如此,現在情況更具體了,關系下放了;經過研究,安徽有困難,可考慮在合師院??”由此,科大正式遷至合肥,在原合肥師范學院校址辦學。原北京玉泉路科大校址很快被鐵道兵與海軍部隊占用,教室、實驗室等也被改成了招待所、宿合,
中科大艱苦創業取得成績殊為不易中科大發展過程歷經磨難,也曾面臨生死存亡之危。中科大輾轉多地后南遷合肥,師資、設備流失大半,到1972年教授、副教授只剩十余人,學校還要不要辦下去?在極其困頓的情況下,留守師生信念不滅,二次創業,磨礪出寶貴的“南遷精神”。學校成立磚瓦廠,師生自己挖土、燒磚、建房,時年已六十多歲的學部委員錢臨照先生重登講臺,學校白手起家重建實驗室,到1976年恢復科研項目近400項。
3、河南有一億人口,為什么只有一所211大學鄭州大學?
河南地區的人口占據全國人口的十三分之一,其中有十分之一的高考考生,但是省內卻只有鄭州大學一所211高校,很多情況下,省內的同學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遠赴他鄉求學。但是這樣根本解決不了最原始的需求,河南擁有眾多人口,但是為什么只有一所211大學?但是很多同學也不要因此就憤憤不平,因為一所重點大學的形成與當地的經濟,交通,人文情況是都有關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