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長安丶洛陽都是歷代皇朝定都的上上之選,一方面是這兩座皇城位于華夏大地的中部,兼顧東西南北,另一方面是關中平原、河洛地區,物產豐饒。首都、副都是由西安洛陽的地理形勝與位置決定的,洛陽曾經的GDP占了河南省的高達60%,天子九逃、長安六陷、就食東都~隋唐大運河是奠定盛唐的基石,更是盛唐的經濟命脈,隋遷都洛陽,建糧倉(歷史上最大的糧倉~含嘉倉、回洛倉、洛口倉)并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大運河有了盛唐,盛唐是兩京制,盛唐皇帝都洛陽近50年,關中長安鬧饑荒,東都洛陽是爹娘,天子常常因為漕運不濟和關中歉收,而將整個政府機構遷到洛陽,名曰“就食東都”,玄宗開元年間在洛陽11年,開啟開元盛世,好好的,勵精圖治,回到長安專心和貴妃享樂,有了安史之亂,天子九逃,長安六陷。
1、歷史上洛陽沒落的原因是什么?
古代的長安丶洛陽都是歷代皇朝定都的上上之選,一方面是這兩座皇城位于華夏大地的中部,兼顧東西南北,另一方面是關中平原、河洛地區,物產豐饒。隨著歷史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華夏人口逐漸增多,到兩漢時期,全國人口已突破五千萬,這也就意味著長安丶洛陽,若要成為帝都就必須擴大到空前的規模,也要承載更多的人口,這樣就超出了長安與洛陽的承載能力,
據說盛唐時期長安、洛陽的人口都超過了百萬,須要明了,古代百萬人口的大城占地面積比今天要大得多,據考古發現,盛唐時期的長安面積要比今天的西安市的占地面積還要大不少。由此可見食糧供應將極為緊張,而當時天下物產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南方物產要運往洛陽、長安,因路途遙遠,所以成本極高。據說隋朝隋文帝時期,長安就發生過糧荒,而南來的糧食運到洛陽后,再前往關中,就還需要一大筆開支,
為了節約開支,隋文帝也只好率領大臣及家屬前往洛陽去吃飯,史稱“天子就食”。隋煬帝為了解決關中、洛陽的物質供應危機,于是開鑿了從洛陽到南方的運河,這充分顯示了隋煬帝的遠見卓識,只可惜后來的統治者將隋煬帝修運河當成了暴政的反面教材,導致運河被荒廢了。因此自宋朝開始長安和洛陽,就失去了作為帝都的地位,這一方面是因為華夏經濟重心南移,另一方面是長安丶洛陽的南向交通不方便,不利于朝廷對南方的掌控,也不利于南方的物產供應帝都。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代人杰,他顯然看出了華夏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分離的狀況,于是在隋朝運河的基礎上開鑿了京杭大運河,水運的運輸量大和成本最低。這樣就使得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重心,有機的結合起來了,從此南方的貨物都可以從長江經京杭運河前往北京,這樣以來,北京就可以支撐比洛陽丶長安更大的政經規模,同時也更便于朝廷掌控南方。
2、洛陽到底是唐朝的陪都還是國都?
洛陽是唐王朝的陪都,大唐王朝國祚289年,其間有一段插曲,就是武則天篡權,建立武周15年,遷都洛陽。按照中國人傳統習慣,武則天是高宗李治的皇后,她就是名正言順的李家人,所以武周不被承認為一朝。以現代人觀念,因為都城東遷,也可認為武周在洛陽的15年,這樣大唐國都在西安274年,武周在洛陽15年。換句話說大唐274年,洛陽都是陪都,
大唐十八陵都在西安周圍,包括武則天與高宗的合葬墓乾陵,也佐證了這一點,因為宗廟在西安,宗廟所在為都,無宗廟只能是“邑”。西安洛陽在古代被認為是古都雙子星,中國是一個大國,特別是大一統王朝,所以很多朝代都設有主都和副都,也就是首都和陪都。在中國歷史上周秦漢隋唐首都都在西安,西周隋唐又設副都洛陽,以便于統治,
當然洛陽也曾為東漢西晉首都。首都、副都是由西安洛陽的地理形勝與位置決定的,西安所在的關中平原金城千里,平疇沃野,易守難,四塞以為固。洛陽被譽為一小關中,八關拱衛,也是形勝之地,但洛陽的不足是處四戰之地,盆地狹小,無戰略縱深。所以在歷史西安孕育了周秦漢隋唐等強大鼎盛輝煌的王朝,而洛天下之中的位置就是最理想的陪都,
3、洛陽曾經是13朝古都,為什么現在淪落成為一個地級市?
所謂“風水輪流轉,明年到我家”,做為世界四大古都之首、中國十大古都之首的西安不也“不當大哥很多年了?”現在除了北京哪個地方還敢稱為“帝都”呢?其實自從宋代開始,洛陽就已經寂寞了。那個時候紅火的是古都“開封”,一直到建國以前,開封都是河南省的老大,直到50年代初才把老大的位置讓給了“鄭縣”,人不能永遠活在1000年前,一定要認清楚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