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彝陵州為宜昌府,“宜昌”一名使用至今。一九四九年七月十六日,宜昌城解放,市委、市政府從當陽遷駐宜昌城,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一日,中共宜昌市委、市政府在當陽蘆家灣正式成立,宜昌微友圈也提醒你一下,注意這個報名資格審查。
1、宜昌讀初中要哪些條件?
我是本地資訊博主宜昌微友圈的桃哥,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關于宜昌讀初中要哪些條件?這個問題,今天已經有了標準答案了,下面我根據5月21日,宜昌市教育局發布的2020年中考方案,摘取了發出來,希望可以幫到您,報名條件。1.具有宜昌市學籍的應屆初中畢業生,2.戶籍在本地而在外地就讀的應屆初中畢業生,可在5月23日前持就讀地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出具的初中學籍證明,經戶籍所在地縣市區教育局審核,辦理轉學手續后報名。
辦理轉學手續應提交當地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的地理、生物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證明,綜合素質評價評定結果,3.經商人員、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憑有效證件(經商人員子女須提供其父或母的經商營業執照;進城務工人員子女須提供其父或母的戶籍證、身份證、勞動合同和居住證),享受本地考生同等升學待遇。4.其他戶籍不在城區(不含夷陵區,下同)而在城區就讀的學生(指城區臨時學籍學生),可在城區參考,但不能參加宜昌市一中、夷陵中學、葛洲壩中學錄取,
5.往屆初中、高中畢業生可報考中職學校,采取注冊入學的辦法,不參加今年中考。另外宜昌微友圈也提醒你一下,注意這個報名資格審查,今年的報名資格審查以縣市區為單位組織。報名資格初審在初中學校進行,依據縣市區教育局提供的國網學籍庫進行審核,考生報名信息與國網學籍庫不符的,應由考生本人填寫《中考報名信息變更申請表》,經所在初中學校和縣市區教育局審核批準后辦理報名手續。
所有初中應屆畢業生必須參加中考,各初中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限制學生報名參加考試,不得動員和組織學生提前結束學業離校。還有宜昌微友圈也提醒您,報名辦法您也需要了解,全市統一使用“湖北省高中階段學校招生管理信息系統”進行網上報名,按照《2020年宜昌市中考網上報名操作說明》操作。最后宜昌微友圈認為,如果您是外地來的孩子家長,無需為孩子讀不上初中操心,
2、湖北宜昌為什么叫宜昌?歷史上如何得名的?
湖北宜昌為什么叫宜昌?歷史上如何得名的?“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宜昌古稱夷陵,距今已2000多年歷史。據載,楚傾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將白起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夷陵之名始于此。索隱解釋說:“夷陵,陵名,后為縣,屬南郡,”“峽州夷陵縣是也。在荊州西,”夷陵是戰國時代的楚邑,故有“全楚西塞第一關”之稱。
關于夷陵名字的由來,“夷陵城西北十五里有夷山,即西陵山而得名,”另有舊志說:“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勢而得名。據記載:夏、商、周三代,夷陵為古荊州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改夷陵置巫縣,“漢承秦制”,西漢時夷陵屬荊州南郡,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改夷陵為臨江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又改臨江郡為郡,領宜都(今宜昌)、秭歸、枝江、夷道(今宜都)等四縣,
三國時,吳皇武元年(公元222年),改夷陵為西陵郡,也稱宜都郡。晉太康年間(公元280-289年),改置為夷陵縣,南北朝時,宋、齊皆稱宜都郡、領夷陵、宜都、很出(今長陽)、宜昌四縣。梁名,西魏改名拓州,后周改為陜州,領夷陵、宜都、長陽、遠安四縣,到了隋代,改陜州為夷陵郡,仍領原四縣。唐代初期仍為夷陵郡,到唐乾元二年(公元761年)復將夷陵郡改為陜州,亦仍原四縣,
五代時,始屬前蜀,后屬南平國,復更名為陜州。宋朝初年仍為陜州,到元豐年間(公元1078-1085年)改陜為峽,故名峽州,仍轄領原四縣,置峽州路,明初始改名峽州府,領夷陵、秭歸、巴東、宜都、長陽、遠安六縣,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為夷陵州,僅領宜都、長陽、遠安三縣,清初仍為夷陵州,清順治五年(公元1648年),因其忌諱“夷”字,故將夷陵的“夷”字改為“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