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1800多年中國行書發(fā)展歷史,建立了不朽豐碑的是三位杰出的書法家,他們是東晉王羲之、唐代顏真卿、北宋蘇軾,他們的行書代表作分別是《蘭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黃州寒食詩》,譽之為“天下三大行書”法帖,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chǎn)生的,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chǎn)生的,行書的資料誰有,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于楷書的稱為“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則稱為“行草”,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于楷書的稱為“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則稱為“行草”。
縱觀1800多年中國行書發(fā)展歷史,建立了不朽豐碑的是三位杰出的書法家,他們是東晉王羲之、唐代顏真卿、北宋蘇軾,他們的行書代表作分別是《蘭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黃州寒食詩》,譽之為“天下三大行書”法帖。上述三大行書法帖,因其辭、書皆佳,且均為文稿草稿,情切意真。曹寶麟謂:“他們正是在無心于書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下任情恣性地揮灑,才不期而然地達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天下三大行書,“這一推崇世無間言”
古代有很多優(yōu)秀的行書大家,如東晉的王羲之,最有名的帖是《蘭亭敘》,號稱天下第一行書,他與他的兒子王獻之并稱二王,他們的尺牘及其刻帖,如《喪亂帖》、《頻有哀帖》、《二謝帖》、《奉橘帖》、《得示帖》、《中秋帖》、《鴨頭丸帖》、《大觀帖》及《淳化閣帖》也都十分精彩
3、行書的資料誰有?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chǎn)生的,筆勢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chǎn)生的,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zhí)扉T,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而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于楷書的稱為“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則稱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還有如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頫、鮮于樞、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鐸,清代的何紹基等,都擅長行書或行草,有不少作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