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揚州府、徐州府、淮安府的面積更大,人口更多,經濟更發達,發展更統一。揚州、淮安從此沒落,甚至說一落千丈,11年,揚州府廢,隨后南通獨立,揚州十日后,整個城市荒蕪了數年,商業引導人口流向,金錢誘導人才潮流,揚州府清代的揚州府是一個巨無霸存在,坐領三州七縣,地域涵蓋今天的揚州市、泰州市、南通市、鹽城東臺市、上海崇明縣、安徽天長市等地。
1、揚州十日后,清初揚州人口是如何恢復的?
哈哈哈,許多人沒有很好閱讀歷史。揚州十日后,整個城市荒蕪了數年,到康熙年間,全國的政治穩定,經濟漸漸繁華。揚州這個漕運重鎮,鹽稅之城,經濟順應復蘇大潮,很快就恢復了生機,商業引導人口流向,金錢誘導人才潮流。這就象今天的上海和深圳一樣,當時的全國有資產的大佬,紛紛到揚州經商,置地購房,開市興業。在清初年間,有個二三十年穩定發展,揚州立馬從死城躍進成全國經濟發達的大都市,
2、清朝十大城市中的揚州、徐州、淮安,為何感覺現在衰落了?
在不順應時代的潮流下,都會被時代所拋棄。三座城市都曾經是中國知名城市,全國大府,它們有兩個共同特征。第一,都是地處江蘇的北部,卻代表兩種不同的文化,淮安和揚州同屬一個文化圈—淮揚文化,徐州地處四省交界處,是南北交匯之地,整體屬于中原文化。第二,它們都共同擁有一座紐帶—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只不過,揚州、淮安都是運河名城,徐州以金戈鐵馬著稱。
至于昔日繁榮,落寞,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因:1、運河經濟的崩潰2、黃河奪淮的水患3、改革開放的落寞4、行政區域的分割一、運河經濟的崩潰從隋煬帝開通京杭大運河后,運河經濟沿線催生一批繁榮的都市、城鎮。那繁榮的四大都市富甲天下,被稱為是“四大運河之都”,其中揚州府、淮安府赫然在列,以運河為主的漕運成為了國家的重心。
明清時期,在淮安設了漕運總督,揚州成為了八大商貿都會,妥妥的一線城市,由于漕運是國家重要的經濟制度,讓揚州府、淮安府形成了重要的依賴產業,產業結構變得不合理,城市也就沒有了創新能力。一旦運河經濟崩潰,首當其沖地便是這些嚴重依賴運河發展的城市,迅速衰落是不可避免的,我們看一下明朝各省規定的漕糧份額,這能直觀的反映地區的財政收入。
其中,揚州府97000擔、淮安府104000擔,徐州府48000擔,三府相當于整個湖廣行省的總數,湖廣:250000石,唐、宋、元、明、清歷代均重視漕運,為此,疏通了南糧北調所需的網道,建立了漕運倉儲制度。然而,大運河的維修成本也十分高昂,經濟效益并不比海運要好,到了清代咸豐五年(1855)黃河改道,運河淺梗,河運日益困難,隨商品經濟發展,漕運已非必需,于1901年徹底退出了舞臺。
自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進入海洋時代,海運成為了國家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揚州、淮安從此沒落,甚至說一落千丈。但是,徐州不同,依靠其重要的軍事、交通位置,搭上了國家新建的鐵路順風車,尤其是當時最重要的津浦和隴海兩條國家經濟命脈線,直到今天,徐州是南上北下的交通樞紐,繁忙的京滬線給予徐州復興的底氣。運河經濟衰退,1908年建設津浦鐵路,1912年建成,1968年京滬鐵路開通,
1913年,北洋政府開始建設隴海鐵路,采用分段通車。一直到1953年的新中國,1800公里長的隴海鐵路才正式全線通車,但鮮為人知的是,本來淮安、揚州也有望能在運河經濟崩潰之前,建造鐵路復興。光緒六年(1880年),臺灣巡撫劉銘傳上書建議修建北京—山東—江蘇清江鐵路(今天的淮安),隨后左宗棠、曾紀澤等也提議,結果遭到頑固派的阻撓,石沉大海,
1896年,江蘇官員上書建議修建天津—山東德州—江蘇鎮江府(其路線經過淮安府、揚州府),因為德國不允許鐵路過山東,又與其他鐵路出現利益沖突,結果津鎮鐵路告吹,改成了大致今天的京滬線(折道河南、安徽)。如今,鐵路成為國家的重點基建項目,京滬線不堪負重,急需第二條通道來緩解運輸壓力,網傳的京滬二線竟然與100多年前江蘇規劃驚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