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昌天目山,因“太后”而得名,是宜昌的主山,由博云尖、細尖、大尖等山峰組成。主峰是北斗尖,900多米。“在通往天堂的直線上,它的頂峰進入天堂,頂上五座圣峰,并在中國投下陰影。”李白的《夢里登天目山》使天目山名揚五湖四海,被道教稱為十六福。天目山海拔近1000米,站在山頂,放眼望去,四明山和天臺山盡收眼底。群山連綿,遼闊而雄偉。天目山上,林海茫茫,溝壑縱橫,山川秀美,瀑布飛流,云霧繚繞,變幻莫測。
天目山海拔不高,爬山不會很辛苦,還可以露營。2.會稽山紹興會稽山是中國九大名山、五大鎮山之首。它有著非凡的歷史地位。最高峰是路祥峰,海拔354米。大禹墓、百鳥天堂、路祥峰和大相林是主要景觀。會稽山文化底蘊深厚。景區內有大禹墓、祿豐寺等名勝古跡,是紹興爬山的好去處。
6、古代山陰和會稽兩郡下轄現在哪幾個鎮?殷珊是中國紹興歷史上的老字號。殷珊始建于秦朝,因其南面的會稽山而得名,秦漢時期是維基縣的治所。東漢至六朝,為會稽縣縣令。六朝時期,殷珊作為海上繁華之地,人口眾多。陳永定年間,分為西部山陰縣和東部會稽縣。兩縣同治,同為會稽郡第一郡。此后一直是越州(唐、北宋)和紹興府(南宋、明清)的第一郡,直到今天的紹興城。
山陰縣、會稽縣是古地名,現屬紹興市越城區、柯橋區(原紹興縣)。“不管山里發生什么,不管山里發生什么”發生在紹興新河巷另一邊的李記橋。李記橋以東屬會稽縣,橋以西屬山陰縣。一天,一個窮人死在了李記橋上。因為他死在邊界上,兩縣互相推諉,沒人來收拾。徐文長憤憤不平,拿起紙和筆,將賣李記橋的文告書,貼在橋上。看到兩位縣令可憐,只好一起處理此事。
7、古時候的“會稽”是指現在的哪里“會稽”在古代是指浙江紹興。會稽縣(Hui,拼音:kuài,快讀),中國一個古老的縣名,位于長江以南。秦朝,郡治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春秋時管轄長江以南吳越兩國舊地。西漢初,是韓信、荊王劉賈、吳王劉弼的地盤。七國叛亂后恢復,又稱吳郡..西漢末年,會稽縣的管轄范圍大致相當于江蘇南部、上海西部、浙江大部和福建。是當時地域最廣的縣,隸屬揚州刺史署。
會稽郡遷山陰郡(今浙江紹興市),領十五郡。會稽縣在五代時位于臨海縣(今浙江東南)、建安縣(今福建)、東陽縣(今浙江金華衢州)。西晉至南朝末年,會稽郡僅轄紹興、寧波兩地。隋文帝滅陳,廢會稽郡,立吳州。楊迪改吳州為越州,后改會稽縣。唐初設越州,唐玄宗改越州為會稽縣。當唐肅宗恢復越州時,會稽縣不復存在,后來成為越州和紹興的別稱。
8、會稽山大禹陵位置在哪里會稽山大禹墓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大禹墓是會稽山的重要名勝之一,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進入景區,兩岸碧水綠樹,映襯著會稽山,處處散發著一種古樸典雅的韻味。經過九龍祭壇后,游客可以看到一個巨大的石拱門。“大禹墓”的題詞是一位同志在1995年5月15日參觀大禹墓后寫的。通往裕陵的是一條長350多米的步行神道,盡頭是祭祀廣場。
虞廟前有一池,唐代何稱之為“魚池”。要過魚池,必須經過一座古老的石橋,也就是說大禹在外面治水十年,終于大功告成了,進入于寺西苑門南側的凌杏門,沿著石板,沿著依山逐級上升的百米隧道,一直走到大禹碑亭墓。亭內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明代紹興知府南大基所寫的“大禹墓”三個大字,1939年,總理來祭奠大禹墓,在這座紀念碑前留影。大禹墓碑的南側是榆次廟,廟外北側是“禹洞”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