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武漢封城,從武漢出去了500萬人,封城前,離開武漢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武漢人,他們在武漢做生意,武漢是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扎根在武漢的每個角落,與武漢人民同呼吸同患難,足足說明武漢人對外人居民的友好。現在不會說武漢話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今天的武漢不是以往的武漢了,已成大武漢了。
1、武漢人對外來人怎么樣?
今天的武漢到處都是外地人,在武漢,哪里分的清誰是外地人,誰是武漢人,看上去都是武漢人,今天在漢正街做生意的有幾個武漢人?在武漢開印刷廠的有幾個是武漢人?在武漢開工廠做商業的有幾個是武漢人,武漢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家庭。這次疫情,武漢封城,從武漢出去了500萬人,封城前,離開武漢的人,絕大多數都不是武漢人,他們在武漢做生意,武漢是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扎根在武漢的每個角落,與武漢人民同呼吸同患難,足足說明武漢人對外人居民的友好,
武漢人講義氣,別人敬武漢人一尺,武漢人回別人一丈,這種報恩的文化,表現得特別強烈,80年代初期,我帶老婆去北京游玩,街頭遇到了武漢來北京旅行結婚的小夫妻,他們在北京沒有找到住的地方,我和老婆把這對小夫妻帶到我們居住的旅社,旅社的服務員十分感動地對我說,你們武漢人好團結,有事相互幫助,武漢人對外地人也會伸出友誼的小手。
2、大家覺得武漢人怎么樣?好相處嗎?
我是70后,母親是上海人,我在上海出生并度過童年,父親武漢人,后來父母離婚了。在滬讀完小學,中學大學以及后來基本都在武漢,其實說到底,哪里都有好壞。武漢的很多男性勇敢果斷,有擔當,經常很有義氣,不計較太多,做學問的也很讓人佩服。武漢的女性有不少很能干,性格中有潑辣利落的一面,總而言之,與武漢人打交道不是那么累,沒有太多的彎彎繞,但前提是對武漢人的民風民俗有個基本了解。
武漢話里有“您家”“他您家”的敬語,其他評論里說武漢人日常用語不文明,這個事實更多存在于上一輩武漢人,隨著時代發展,我很高興武漢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呈現出新風尚,武漢的市容環境和社會風氣越來越文明,這與武漢外來人口較多也有關系,說普通話的變多了。過去我是欣賞上海的,但是現在我回到上海除了傷感就是失望,因為那種文明的氣息已經所剩無幾了,
3、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不會說武漢話,這是為什么?
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不會說武漢話,這不為奇,也不重要,能在武漢賺錢也就行了。標準的武漢話還要數老年一代人,現在不會說武漢話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今天的武漢不是以往的武漢了,已成大武漢了。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從幼兒園到大學,從小巷到大街,從菜場到商場及各層面都是用普通話交流融合,四面八方的人在武漢創業,生根開花結果,顯然離不開普通話。
4、武漢有哪些名人呢?
武漢籍名人:政治界:春申君黃歇、黎元洪、黎紹基、吳儀、項英、熊廷弼、孫必干、費勝潮、彭孟緝、李煥、張茜等;體育界:李娜、姜山、潘兵、朱本強、吳迪、李婷、余麗橋、周弈妙、伏明霞、周繼紅、于芬、童輝、肖海亮、胡佳、王鑫、高崚、田秉毅、韓愛萍、楊維、王曉理、陳靜、喬紅、劉黎敏、石曉銘、趙菁、蔡晟、張軍、鄭斌、鄧卓翔、榮昊、曾誠、譚斯、周燎、梅方、吳龑、張稀哲、雷騰龍、柳大華、洪智、汪洋、李智屏、李喆、魯佳、鄭李輝、黃力平、鄭攀、田源等;娛樂界:韓箐清、徐小鳳、任賢齊、李玟、徐帆、劉亦菲、許晴、袁弘、余少群、邵兵、李宗翰、朱樺、田原、彭坦、周覓、莫艷琳、李瓊、賈一平、唐一菲、劉雨欣、程莉莎、范立欣、姚貝娜、繆杰、吳婷等;戲劇界:譚鑫培、譚小培、譚富英、夏菊花、關棟天、何祚歡、田克兢、陸鳴、周錦堂等;主持界:撒貝寧、朱軼、曾子墨、官琳等;美術界:唐一禾、吳偉、曾梵志等;文學界:熊伯龍、文澤爾、鄭明娳、當年明月、蔣方舟、嚴文井、岳建一等;哲學界:程顥、程頤等;科學界:田長霖、黃鍔、李培根、涂長望、朱光亞、桂希恩、王小村、惲子強、王承書、陶宏開、劉永坦、石元春、楊弘遠、龍樂豪、胡文瑞等;企業界:劉歆生、黃有龍、陳一舟、孟凱、吳圣、孟慶南等;宗教界:釋本煥、智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