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不管是從祠堂祭祀文化,還是從祠堂的家族文化上來看,北方都是祠堂的發源地,且祠堂鼎盛時期,北方祠堂數量要多于南方。可能很多人會有誤解,認為祠堂文化起源于南方,因為像徽派建筑、八閩建筑、嶺南建筑等,多少都與祠堂有點類似,但其實祠堂建造并沒有統一的規格,各地祠堂僅從外觀上看,基本都融合了當地民居的特征,只不過因為南方祠堂數量較多,所以給人造成了祠堂起源于南方的假象。
1、河南洛陽鄉村建大型祠堂,如何看待這種文化?
中國的宗族文化影響深遠,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宗族文化一直貫穿在歷史文化之中。到了近代,宗族家族思想仍舊很深入地影響著人們,不過,的家族思想已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近些年,我們提倡要傳承中華文明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宗族文化作為維系家族與社會的一種文化,其中的優秀部分當然是應該傳承的,不過,到底何為傳承文化呢?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有時它能借助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文物、考古遺址、遺存等,我們通過觀察、研究、學習,認識到它們的存在和價值,就是在傳承文化;有時候文化的表現形式是非常抽象的,借助一種情感聯系建立起來的,比如你從古人或祖輩身上所學習到的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文化傳承。
那么,我們轉到今天這個話題上來看,修建祠堂對于傳承宗族文化來說,是一種物質表現形式,是一種寄托,去除其他因素不談,是沒有什么可指點的。這是丘姓家族對于自己家族文化的一種認同和傳承,不過,看了以上金碧輝煌的祠堂,我們可能還有些別的話想講。當下土地資源稀缺,耕地面積迫近紅線,我們提倡節約土地資源、保護耕地等政策,而祠堂占用了200多畝土地,耗資巨大,這一點的確是值得我們反思的,
2、為什么感覺在南方祠堂較多、也有族譜,而北方卻很少見到祠堂呢?
當前南方祠堂數量比北方多是事實,且南方祠堂大多比較完整,這一點與北方祠堂、族譜少見的對比非常鮮明。可能很多人會有誤解,認為祠堂文化起源于南方,因為像徽派建筑、八閩建筑、嶺南建筑等,多少都與祠堂有點類似,但其實祠堂建造并沒有統一的規格,各地祠堂僅從外觀上看,基本都融合了當地民居的特征,只不過因為南方祠堂數量較多,所以給人造成了祠堂起源于南方的假象,
實際上,不管是從祠堂祭祀文化,還是從祠堂的家族文化上來看,北方都是祠堂的發源地,且祠堂鼎盛時期,北方祠堂數量要多于南方。首先說說祠堂的祭祀文化,印象中祠堂不但是家族議事的場所,更是祖先去世后祭祀的場所,像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祠堂正中擺放著大量祖先牌位都是真實的,而祭祀文化起源于儒家中的孝道,歷史上儒家文化起源于魯國,并逐步在中原地區發揚光大,而歷史上的中原主要指今天的河南、山東、河北一帶,故而完全有理由認為祠堂起源于北方。
再從家族文化上來看,祠堂最開始只有皇家、達官貴人才能建設,普通人根本沒有實力,更沒有權利去建設,后來隨著權力逐漸解封,祠堂才在民間興起,當時祠堂在不同地區,又可稱之為家廟、宗祠、家祠等,從這幾個稱呼上就不難看出,祠堂不僅象征著一個家族的傳承,更象征著家族榮譽、榮耀,歷史上,如果某個人因某件事觸犯族規,被逐出宗族,那這個人在社會上很難立足,因為古代用人都講究來源、出身,甚至一個人的出身都融合在姓氏中,比如公孫X、公子X、孟姜女等,所以古代家族出身往往能影響一生,而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大家族基本都集中在北方(中原),故而當時北方的祠堂數量也很多。
而之所以當下南方祠堂、族譜數量多于北方,則源自歷史上北方的多次戰亂,以及近現代的某次顏色斗爭,歷史上北方不僅經歷過五胡亂華,還經歷過五代十國,更經歷過靖康之恥、蒙元政權等,這幾次朝代更迭,幾乎都上演胡人、蒙人大規模南下,而胡人、蒙人與漢人文化不同,不僅大規模屠殺漢人,也將漢人祠堂破壞殆盡,這種情況下大量漢人渡過長江(衣冠南渡),進入江浙、嶺南一帶,比如今天的客家人、廣府人祖上基本都是中原漢人,而這些南下的漢人不僅帶去了大量人口,也帶去了祠堂文化,久而久之南方祠堂遍地生根,且為了不忘記中原祖先,南方祠堂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