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變成了“知了”,肉就不好吃了,但可以捉了喂雞鴨。拿回家喂食雞鴨,許多“知了”在鴨子肚子里還在不停的鳴叫呢,我去陜西捉知了猴,那年賺了8萬元,還遇到了一個女人,我們一起做生意,繼承了她們家的家產,有時天太黑了,就站在樹跟前“聽”,如果聽到“沙沙”聲,就是“知了猴”爬樹的聲音。
1、全國哪里有知了猴?
我去陜西捉知了猴,那年賺了8萬元,還遇到了一個女人,我們一起做生意,繼承了她們家的家產。知了猴是夏天的一種美食,人們比較喜歡吃,價格也比較高,就有很多人去捕捉拿去賣,但是知了猴越來越少,市場上大多都是人工養殖的品種。要說哪里的知了猴多,以我自己親生經歷來看,陜西那里的知了猴比較多,大概十年之前,我曾經去過陜西那里捉知了猴,那個時候,數量比較多,一個晚上就可以捉上千只,拿去賣就能賺幾百元。
一般都是晚上行動,捉了之后早上拿到市場去賣,賣完之后就睡覺,干這個有季節性,過了夏天就沒有了,雖說比較辛苦,但很賺錢,那一年就賺到了8萬元。不只是賺錢,在那里還有幸遇到了我的恩人,一個賢惠的女人,我在那里和她一起做生意,并繼承了她們家的家產,那個時候,我經常去飯店送知了猴,其中有個飯店是一個女人開的,一來二去就比較熟了,送完貨之后,我也會主動幫她干一下重活,有時候就直接在那里吃飯。
女人的飯店是父母開的,但由于年紀大了,也幫不上什么忙,規模不怎么大,就請了一個廚師和兩個服務員,人多的時候根本就忙不過來,后來過了知了猴捕捉的季節,她就直接讓我去她店里幫忙,我也同意了。干了一年多以后,她看我干活比較實在,對她也很照顧,就讓我和她一起做生意,并把她父母的店鋪給繼承了下來,我也就一直在陜西與她做著小生意,再也不用四處奔波。
2、老農說:知了殼是個“寶”,你知道它在農村生活中有什么用嗎?
現在正是捕捉知了猴的季節,我們這里管知了猴叫爬蚱,對于爬蚱和爬蚱皮都是我們孩子的最愛,現在雖然說爬蚱比較難捉到了,但是其價格比較高,每只在0.7元左右。爬蚱皮的價格在260多塊錢一斤,對于爬蚱皮有什么作用我不是醫生不能夠說的明白一些,但是卻又一樣得跟大家分享一下:如果說在吃爬蚱的時候沒有把皮剝干凈的話有可能會出現過敏的情況,我就是在2017年的時候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所以現在我都不會再去捉或者吃爬蚱了。
沒事的時候在我們村里的幾個大坑里領著孩子們鉤爬蚱皮是比較好的運動,既能夠孩子們體會到玩耍的樂趣也能夠體會到掙錢的辛苦,因為沒有被我們在晚上捉住的知了猴,那應該是爬的比較高或者爬的比較隱蔽的地方,所以找爬蚱皮也是一個考驗人眼力的工作。一般我和孩子們一年都會找到將近半斤的爬蚱皮,這樣的話也能夠賣百十塊錢呢!利用這些錢可以給孩子們買一些吃的和玩具,
3、在農村的夏天,大家小時候有玩過知了(蟬)嗎?
不僅玩過,而且是當時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小時候,家里都很窮,在農村,一年難得吃上一次肉。有了蟬,就有了改善伙食的機會,一個晚上,少則尋摸到十幾只,多則尋摸到幾十只,鐵鍋里煎一下,別提有多香了!對于一年不見葷腥的貧窮人家來說,不亞于山珍海味。因此,尋摸蟬的積極性特別高,勁頭十足,老家農村把剛出土的蟬叫作“知了猴”,脫殼后叫作“知了”。
蟬,都是在晚上從土里鉆出來,就近往樹上爬,然后脫殼變為“知了”,有個成語“金蟬脫殼”,講的就是這個過程。尋摸“知了猴”,晚上是最佳時間,一旦脫殼成為“知了”,很快就羽翼豐滿,飛走了,再要捉到就很難了。想要多尋摸一些“知了猴”,不下功夫是不行的,那時候,農村還沒有電,因為貧窮也買不起手電筒。只能利用自然光,一棵樹,一棵樹的尋摸,
這也是我要用“尋摸”兩個字的原因。有時天太黑了,就站在樹跟前“聽”,如果聽到“沙沙”聲,就是“知了猴”爬樹的聲音,然后,圍著樹打轉,利用側光尋找“蟬”的所在,功夫不負有心人,你夜晚堅持的時間長,查看的樹木多,自然收獲就多,當然,有時候也有危險。蟬,不僅是人們的喜愛,同時也是蛇的美餐,因為黑燈瞎火,有時與蛇不期而遇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