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面積東西拉鋸比較長,發展也不均衡,導致地鐵分布也不均衡,深圳西部地鐵密度較高,而深圳東部地鐵發展偏慢,目前有2條地鐵14號線和16號線在建。來深圳8年多了,見證了深圳地鐵的快速發展,深圳地鐵1號線,也就是深圳的首條地鐵,一期工程于2004年12月28日才通車試運營,二期工程(西延線)于2011年6月15日通車試運營。
1、深圳地鐵掙錢嗎?
感謝邀請!地鐵的興起,的確方便了成千上萬的人,但是地鐵的造價也是非常昂貴的,目前中國的地鐵在全球都是數一數二的!樓主所提出的這個價格的確相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也不算便宜,但是對地鐵公司來講還是虧本的!為什么這么說呢?1.據了解地鐵投資建設每公里約6一7個億,一條線路二十多公里,算下來約150億左右,而地鐵每一段路才二塊起價2.地鐵的維護和鋪建價格非常高,光電梯地鐵車造價不菲,還不包含鋪建人員的維護等3.而地鐵的收入僅廣告費用和車票,目前還有一些少量的商鋪4.地鐵每一年的維護和保養費損耗也高,我們普通車還一天才開幾個小時每一年都有產生很多保養費更何況地鐵一天連續開十幾個小時5.地鐵電費高,駕駛員工資也高,每天的電費空調費照明費等都相當可觀6.深圳線路也多.每條如果約投資150億,那么這么多條線路呢?不敢設想。
2、深圳地鐵真的會和惠州地鐵接軌嗎?
目前來看,深圳地鐵14號線惠州段還只是一紙概念與規劃,一條地鐵從需求→規劃→勘察設計→送審報批到后期征地→施工及開通運行,往往周期漫長無比,短則5-6年,長則上10年都有。短短幾十公里的地鐵,光施工期都得好幾年,深圳地鐵14號線惠州段在這個前期概念形成的過程當中,恰好遇上了國家發改委發文限制不達標的城市上馬地鐵項目,而不巧惠州正好處在城區人口方面不達標。
根據2018年7月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意見》一文,其中提到:申報建設地鐵的城市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應在300億元以上,地區生產總值在3000億元以上,市區常住人口在300萬人以上,根據今年4月深圳發改委副主任做客深圳電臺時透露,深圳14號線惠州段尚未定音。說明從目前來看,惠州段地鐵的概念應該是暫時是沒戲了,
惠州地鐵連通深圳,當然是件好事,方便深惠兩地人民來往聯系更緊密,但實際上惠州段在好幾個硬性指標上是不達標的。一、人口不達標離規劃中的14號線25公里以外的惠城區常住人口僅為120萬,遠遠達不到300萬的要求,處于延伸線規劃中的惠陽區則人口更少,只有60萬常住人口,加上旁邊的大亞灣區共計才81萬人口,從2011年開始直到2017年末,用了7年的時間,惠城區、惠陽區與大亞灣三區常住人口共計增長6.7萬。
想要增長到常住人口300萬,照這種速度得等到猴年馬月,運力不達標按照文件要求,地鐵開通運力得保證每日每公里有7000人次。規劃中從深圳邊界引出聯絡線到惠州南站10公里有吧?也就是得保證每日有7萬人次的客流量,惠陽和大亞灣共計80萬人,也就是每11個人里面有一個人坐這條線。另外還得刨去邊遠地區的人口,實際上也就是淡水、秋長和西區、澳頭4個街道辦的人口比較適合這條聯絡線出行,
這4個街道辦有多人?60萬?9個人里面就有一個坐這條線?正常來說,只是住在地鐵沿線有出行需求的人才會坐吧?結論所以目前來看,深惠地鐵14號線還只是個房地產打的一手好概念廣告,便于抬升房價。離真正落地運營還將遙遙無期,至于惠州處于粵港澳大灣區中,從目前來說,更多的是一種國家層面的戰略性規劃,不會就某一具體的民生與基建項目去大開方便之門。
3、深圳地鐵如此密集,為什么排不進全國前三?
來深圳8年多了,見證了深圳地鐵的快速發展,首先深圳面積2000平方公里不到,比北京上海廣州以及一些省會城市都小很多。其次深圳面積東西拉鋸比較長,發展也不均衡,導致地鐵分布也不均衡,深圳西部地鐵密度較高,而深圳東部地鐵發展偏慢,目前有2條地鐵14號線和16號線在建,然后深圳地鐵規劃到2035年將會有33條地鐵線路,總里程也將達到1335公里,屆時密度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