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自己說居住在南陽,自然是說南陽郡。豹眼認為,南陽臥龍崗就是黃權最早祭祀諸葛亮的地方,并非諸葛亮躬耕之地;而諸葛亮躬耕之地是在南陽郡襄陽縣隆中,一切故事都在這里發生,其主要原因還在于諸葛亮自言躬耕于南陽,襄陽在當時隸屬于南陽郡,這與隆中在襄陽并不矛盾。
1、為何諸葛亮自己一個人在南陽?
第一,三國時期南陽是指南陽郡,而非指現在的南陽市。現在的南陽市是三國時期的宛城,所以宛城只是一個城池,不能代表整個南陽郡,第二,諸葛亮如果真要躬耕地在宛城,說明諸葛亮是一個讓人難于理解的人,因為諸葛亮的老婆朋友和老師都在襄陽。第三,不管諸葛亮在現在的南陽市,或者是襄陽隆中,諸葛亮沒有必要讓兩地為此時鬧矛盾,因為諸葛亮是神化了的人物,
其實,諸葛亮沒有那么神,失去荊州真的是大意使然嗎?荊州丟失了,完全是戰略失誤。荊州襄陽乃戰略要地,曹操和孫權都在時刻打注意,而荊州襄陽只派關羽把守,第四,三分天下是和統一大漢江山社稷是背道而馳的,赤壁之戰時周瑜和孫權開始準備投降曹操的,諸葛亮的出現才導致抗曹的。周瑜說過這樣的話:“武力拒絕統一,將來是千古罪人”,這說明了孫權和周瑜是以國家統一和人民利益為重點的,
曹操到死都沒有稱帝建國,曹操死時是以大漢丞相身份離世的,說曹操是篡臣有些不妥當,應該是權臣,此時皇帝還是姓劉。曹操的兒子在父親去世后于220年建國稱帝,劉備在221年建國稱帝,劉備開始拒絕稱帝,因為漢朝沒有統一,此時建國稱帝是對大漢不忠不孝,在諸葛亮等勸說下才稱帝建國,說明劉備諸葛亮不是很明智之舉,而孫權在229年才稱帝建國,比劉備晚了整整八年。
2、諸葛亮出山前,躬耕隴畝是在襄陽古隆中還是在南陽臥龍崗?
昨晚熬夜到兩點,碼字近五千,剛剛回答了南陽臥龍崗、襄陽隆中哪個更可能是諸葛亮躬耕之地,結果今天招來了許多罵聲,好在平臺除了紅包之外,額外又給了個青云計劃獎勵,雖說是二擋,也聊以慰藉。對一些留言爭論做了解釋,感覺很費勁;對一些嘈雜之聲實在如鯁在喉,不吐不快,再借這個題目,啰嗦一下。第一,如果對這個問題有興趣,就看一眼人家寫的啥,
有真知灼見的話,不妨就認真交流一下。自己不懂,道聽途說一些事,就亂逼逼說一些不負責任的話,會得到啥結果呢?雖說林子大了,啥鳥都有,但討厭的鳥,往往容易被除掉,第二,沒有平臺的付出,沒有創作者的辛苦,還能看到啥鳥呢?第三,對待歷史,為的是了解真相,感悟人生,起碼也是為了消遣、尋找樂趣。如果沒有一個理性的歷史觀,不僅會給別人添堵,恐怕自己也不會得到樂趣,
第四,豹眼既不是南陽也不是襄陽人,諸葛亮在哪里躬耕,與豹眼沒有一毛錢關系。說到他老家是瑯琊,倒是沾邊,但與豹眼何加焉?豹眼為了紅包,為了興趣,為了友友們一起交流開心,為了感悟一點人生,喜歡寫一點東西,喜歡與同道中人一起切磋,但不喜勿噴,敬請自重,天下沒有省油的燈。睜眼看歷史,閉眼悟人生,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在另一個問答中,言猶未盡,有意無意留下了一些問題沒說清楚。
因為這個問題實在說不清楚,如果能說清的話,也不至于幾千年來存在爭議,誰都說不清,那還說啥呢?這就是歷史的魅力所在。之所以豹眼沒有一次說完,是因為再寫一萬字也說不清,留下一些懸念繼續交流,或許更有意味。但在評論中,除了看到一些扯淡之外,幾乎沒有人提到豹眼留下的那些需要說明的事,這也說明那些人,并不了解歷史,并不懂的如何看待歷史,只是滿嘴跑火車而已。
說過的不再詳細敘述,點到為止,就這個問題再說幾點吧,第一,《三國志》是了解三國歷史最重要、最可信的史書,但不是絕對的。有資料說,許多人想請陳壽去給他或者祖先寫書立傳,陳壽要錢很高,不給錢就不給立傳,這很好理解,今天能隨便請莫言給你寫東西嗎?莫言收了費,能隨便替你吹嗎?陳老先生作了《諸葛亮集》之后,名聲大噪,都想請他作傳,給誰作不給誰作呢?收錢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