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祖國大陸的最南端,我可以肯定的南方的宗族祠堂肯定比北方多。祠堂是承擔祭祀的功能,同時祠堂也家族各項重要活動的場所,人們通過外應來顯示自己的宗該興旺發達,修建祠堂是其中的一種表現,把自己的祠堂建設的宏大,能顯示出一個家族的興旺發達,子孫榮昌。
1、為什么南方的農村,很多地方都喜歡建祠堂?
感謝您的邀請問答!為什么人要建祠堂?祠堂在北方并不多見,而南方幾乎每個村莊都建有祠堂。祠堂是承擔祭祀的功能,同時祠堂也家族各項重要活動的場所,如科舉中榜,現在的孩子進入公務員行列,嫡子出生等。從朱子開始,祠堂就成為了華夏民族尊祖敬宗的場所,并延續至今,有子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子之木與”。
意思是根深才能枝繁葉茂,祠堂澆灌家族的根,澆灌祖宗,禮敬夫地,也就是祠堂深層次意義,為什么南方人著重建祠堂呢?不外乎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修建祠堂緬懷先人,南方客家人甚多。他們的先人大部分都是從中原的河洛地區遷徏過去的,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五次遷徏,從北方客居南方,他們為了記住自己的根在中原,他們的先人來自河洛,因此,南方人有修譜,建祠堂的習慣,
二:修建祠堂感到有自豪感。人們修建祠堂有一種家族宗親觀念,人們通過外應來顯示自己的宗該興旺發達,修建祠堂是其中的一種表現,把自己的祠堂建設的宏大,能顯示出一個家族的興旺發達,子孫榮昌。三:修建祠堂是宗親聯絡的場所,人們為了生計,到處漂泊,客家人有的繼續南遷,甚至到了全球各地,他們在外創業有成,難免有思念自己的祖根,想回家祭祀祖先,必須有一個固定的場所,那就是祠堂。
2、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發生在河南嗎?
梁祝傳說是一側凄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與《孟姜女》、《牛郎織女》、《白蛇傳》并稱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而其中又以梁祝傳說影響為最大,無論是其文學性、藝術性,還是其思想性,都居于各類民間傳說之首,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較大影響的中國古代民間傳說,梁祝傳說自東晉開始,已在民間流傳已有1600多年,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更有人將其稱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從古到今,不知道有多少人曾被梁祝忠貞而凄慘的愛情故事所感動,關于梁祝的傳說故事究竟發生在何處,自古以來都有許多種說法。到目前為止,僅梁祝的墳墓在全國各地就有七處之多,此外,還有梁祝讀書處六處,以及“梁山伯廟”一處,由于年代久遠,又缺乏權威的記載,所以關于梁祝的傳說故事究竟發生在哪兒,至今并不能完全確定。
下面僅列舉幾個流傳較廣的說法,以供參考,河南汝南說據魏晉史學家考證,“梁祝”故事發源于河南省駐馬店市汝南縣馬鄉鎮,故里遺址現有梁祝墓、梁莊、祝莊、馬莊、紅羅山書院、鴛鴦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橋(草橋)及梁祝師父葬地鄒佟墓等。山東濟寧說據山東省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濟寧市梁祝研究會會長、著名的梁祝文化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梁山伯與祝英臺包括馬文才,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們之間的故事為歷史真實事件,而且他們的籍地都在孔孟之鄉,
浙江寧波說根據梁祝文化研究專家、寧波市鄞州區文聯主席麻承照的說法,根據他對《鄞州縣志》的研究,梁山伯應是鄞州人,而祝英臺應是上虞人。江蘇宜興說江蘇宜興的梁祝文化研究者路曉農則認為,從歷史記載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記載最早在宜興,江蘇學術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專家認為:從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馮夢龍的傳奇小說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證據顯示,梁山伯和祝英臺系宜興人氏。
3、河南洛陽鄉村建大型祠堂,如何看待這種文化?
中國的宗族文化影響深遠,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宗族文化一直貫穿在歷史文化之中,到了近代,宗族家族思想仍舊很深入地影響著人們,不過,的家族思想已隨著時代的變遷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近些年,我們提倡要傳承中華文明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宗族文化作為維系家族與社會的一種文化,其中的優秀部分當然是應該傳承的,不過,到底何為傳承文化呢?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有時它能借助具體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文物、考古遺址、遺存等,我們通過觀察、研究、學習,認識到它們的存在和價值,就是在傳承文化;有時候文化的表現形式是非常抽象的,借助一種情感聯系建立起來的,比如你從古人或祖輩身上所學習到的一種精神,也是一種文化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