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評價安慶“此地宜城”,故安慶城別名“宜城”。宜城確實也有不宜之處,那就是石化廠離安慶老城區的距離比較近,并且位于城市盛行風向的上風向,容易影響市區的大氣質量,一直以來,多數安慶人都把宜城理解為氣候宜人,環境宜人的意思,特別是隨著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安慶市民借此來攻擊石化企業對安慶環境的污染。
1、安慶為什么叫宜城?
安慶,春秋時期為古皖國所在地,古稱舒州,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由“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縣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安慶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距今已有800年的歷史,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評價安慶“此地宜城”,故安慶城別名“宜城”。
一直以來,多數安慶人都把宜城理解為氣候宜人,環境宜人的意思,特別是隨著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越來越多的安慶市民借此來攻擊石化企業對安慶環境的污染,不過說實話,宜城的宜更可能的含義是適宜建城的意思。安慶北枕大龍山,南鄰長江,湖泊環繞,依山傍水,北靠山,南鄰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絕對的風水寶地,這里不建造城市,實在是對不起大自然造就的好風水。
而從衛星圖上看安慶,主城區和東部新城如同一艘輪船一樣,而這艘船的旗桿就是迎江寺的振風塔,振風塔,鎮住風水,以振文風之意。相傳在振風塔建造之前,安慶雖然經濟富裕,但是不出人才,學子進京趕考每每落榜而歸,所以有人認為因為安慶的地形是船形,必須要穩住這艘船,而且阻止風水隨著大江一起沖走了。于是,明朝隆慶四年(1570年),在地方政府和鄉紳的共同支持下,振風塔修建完成,
除此之外,在迎江寺的門口,安置了兩個重達三噸的大鐵錨,用于鎮住風水。讓人意外的是,振風塔建造之后,安慶果然就人才輩出了,到了清代,更是興起了統治中國文壇200多年的桐城派,直到現在,盡管經濟在安徽越來越尷尬,但是基礎教育依舊是安徽省的標桿,歷年來的高考上榜大戶,不過,宜城確實也有不宜之處,那就是石化廠離安慶老城區的距離比較近,并且位于城市盛行風向的上風向,容易影響市區的大氣質量。
而在產業承接中,引進的大量化工企業還是比較靠近城區,加劇了空氣污染與水污染,針對大氣污染的客觀存在,必須加快西部工業區與主城區之間的隔離帶建設,通過一系列的綠化用地與公園的建設,盡可能降低化工企業對主城區的污染。同時,要主動通過城區的改造,加快北部與東部的新城的建設,分擔主城區的城市職能,伴隨著北部新城和東部新城的快速建設,越來越不宜的安慶,環境有所改善,而隨著寧安城際的通車,以及合安九高鐵的快速建設,以及多條鐵路的規劃,安慶的交通地位正在逐漸提升,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有所加快,相信假以時日,安慶市必將以全新的狀態迎來崛起的時代。
2、安慶有哪些縣城?
桐城市桐城,古稱“桐國”,因其地適宜種植油桐而得名,合肥都市圈核心城市,位于安慶市北部,東鄰廬江、樅陽兩縣,西連潛山縣,北接舒城縣,南抵懷寧縣和安慶市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呈階梯分布,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5.9℃,年降水量1241毫米。桐城有國家4A級嬉子湖生態旅游區、4A級桐城活海歡樂水世界、4A級黃梅酒業文博園景區和3A級桐城文廟、六尺巷景區,是文壇“桐城派”故里,
潛山縣潛山縣,隸屬于安徽省安慶市,介于北緯30°27′~31°04′與東經116°14′~116°46′之間,地處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東南麓。該縣東與桐城市相連,西和岳西縣為鄰,東南與懷寧縣接壤,西南與太湖縣為界,北與舒城縣交界,潛山縣境內有天柱山、三祖寺、山谷流泉摩崖石刻、虎頭崖等自然風光,有二喬故里、薛家崗、天寧寨、蜈蚣崗、龍頭凸等人文景觀。
太湖縣太湖縣,古稱左縣、晉熙,安徽省安慶市下轄縣,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介于北緯30°09′至30°46′和東經115°45′至116°30′之間。東鄰潛山縣、懷寧縣,南連望江縣,西南接宿松縣,西界湖北省蘄春縣、英山縣,北毗岳西縣,合九鐵路、滬渝高速、105國道橫貫東西,東香高速臨境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