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一直被認為是描寫舊中國農村婦女悲慘命運的作品,祝福完成于1924年2月,擴展資料魯迅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祝福”是一種無奈的悲傷,滲透著一種虛無的氣息,原載1924年3月25日上海《東方雜志》第21卷第6號半月刊第二部小說集《流浪》,后收入魯迅,是《流浪》中的第一部。
作品講述了一個離開家鄉的知識分子“我”。舊歷年底回鄉后,留在四叔家準備“祝福”,親眼目睹了四叔家前丫環祥林嫂的慘死。小說通過描寫祥林嫂的悲慘生活,表現了作者對被壓迫婦女的同情和對封建禮教的無情揭露。并闡述了啟蒙知識分子和文中的“我”一樣,對當時人們自私、蠻橫的社會現狀漠不關心、不知所措。背景20世紀20年代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展時期。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但很快他看到,辛亥革命后,帝國政權雖然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是軍閥和地主階級官僚的統治,封建社會的基礎并沒有被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仍然是人們頭上的精神枷鎖。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在個人對社會的責任感的驅使下,魯迅先生于1924年2月7日創作了這部小說。
"祝福"主要講的是一個離開家鄉的知識分子“我”。農歷年底回老家后,留在四叔家準備“祝福”,親眼目睹了前任丫環祥林嫂的悲劇。“祝福”一直被認為是描寫舊中國農村婦女悲慘命運的作品。通常,人們對它的主要意思解釋如下。作品通過封建禮教吃人的血淋淋的事實,譴責了以陸思大師為代表的制度和社會,也批判了周圍群眾對祥林嫂的漠視、歧視和嘲諷。擴展資料魯迅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祝福”是一種無奈的悲傷,滲透著一種虛無的氣息。祝福完成于1924年2月。原載1924年3月25日上海《東方雜志》第21卷第6號半月刊第二部小說集《流浪》,后收入魯迅,是《流浪》中的第一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