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白河的源頭白河雖說在南陽穿城而過,婦孺皆知,但源頭卻是在洛陽的嵩縣境內伏牛山玉皇頂,流經南陽市境內,全長大致550公里,常年有水,流域面積12500平方公里,南陽市區的白河建城了城市濕地公園,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休閑的好去處。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諸葛亮和陳壽都沒有提及襄陽或者隆中一個字,而隆中屬于南陽郡鄧縣的主要依據是東晉襄陽史學家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說的“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1、南陽白河的源頭和盡頭在哪里?
白河是南陽人的母親河,養育了世世代代的南陽兒女,做為一個即將步入不惑之年的南陽土著,如果連白河的源頭和盡頭在哪里都不知道,豈不是相當于連自己母親的叫什么都不知道嗎?下面我就把白河的源頭和盡頭分別在哪里一一道來:南陽白河的源頭白河雖說在南陽穿城而過,婦孺皆知,但源頭卻是在洛陽的嵩縣境內伏牛山玉皇頂,流經南陽市境內,全長大致550公里,常年有水,流域面積12500平方公里,南陽市區的白河建城了城市濕地公園,成為人們茶余飯后休閑的好去處。
南陽白河的盡頭白河在流經南陽的南召、方城、宛城區、臥龍區、新野,然后至湖北的襄陽市,后與唐河匯流成唐白河,自東北向西南前行,約二十公里后注入漢江,漢水又是長江的支流,而長江最終注入的是東海,東海又屬于太平洋的一部分,因此廣義來說白河的盡頭在太平洋,狹義的講白河的盡頭在漢江,總結:以上就是我對南陽白河的源頭和盡頭的回答,如有異議,歡迎在評論區提出。
2、南陽與襄陽比,哪個更有潛力,差距在哪里?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其實很棘手,但又很現實,我來一一回答。南陽現狀南陽是河南省轄市,地處鄂豫陜三省交接地,全市面積為2.99平方公里,全市下轄2區,4個開發區,10個縣,1個縣級市。全市戶籍人口為1188萬人,常駐人口為1006萬人,是河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南陽是豫鄂陜區域中心城市,河南省域次中心城市(和湖北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差不多),是豫西南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交通、金融和商貿中心,城市規模位居河南第三。
2015年建成區面積為170平方公里,建成區人口185.96萬人,2016年地區生產總值3118億元。雖已經被襄陽超越,但潛力不容小覷,只要當選河南省域次中心城市,就意味著南陽能得到更多發展機會,襄陽現狀襄陽是湖北下轄地級市,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鄂西北中心城市。下轄3區,3縣,3縣級市,
總面積1.97萬平方公里,201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694.5億元,居湖北第三。2013年建成區面積175平方公里,人口176萬人,城市規模屬于湖北第二大城市,襄陽以工業立市,建設四個襄陽(文化襄陽,綠色襄陽,都市襄陽,產業襄陽)近幾年發展取得了不少進步,未來僅依托電動汽車產業和高鐵前途還是比較看好的。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中的南陽在現今什么地方?
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是指的現在的襄陽隆中,不過,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諸葛亮和陳壽都沒有提及襄陽或者隆中一個字,而隆中屬于南陽郡鄧縣的主要依據是東晉襄陽史學家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說的“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這個說法除了習鑿齒,到目前還沒有見到其他史書有可以印證的相關記載,是一個“孤證”,
不僅如此,此說還與其他史書的記載尤其是習鑿齒自己的記載自相矛盾,故此“孤證”是不成立的。南陽郡鄧縣的前身是春秋時期的鄧國,其南界是位于漢水北岸的“鄾”,《左傳·桓公九年》有“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幣,殺道朔及巴行人”的記載,這個鄾為鄧之附庸,《史記》曰“鄧之南鄙小國”。其故地一般認為在今湖北襄陽市東北一帶,
盛弘之《荊州記》:“樊城西北,有鄾城”。《通典》載:“臨漢有鄾城,在今襄陽縣東北十二里,蓋鄧之南鄙也,”習鑿齒《襄陽耆舊記》也記載“濁水東流注入淯水(今唐白河)又南徑鄧塞東,又徑鄾城東,古鄾子國也,蓋鄧之南鄙也,”既然習鑿齒與眾多史書記載“鄾”是“鄧之南鄙”,那位于漢水南岸的隆中怎么可能越過漢水北岸這個“鄧之南鄙”的“鄾”而屬于南陽郡鄧縣呢?關于隆中是否屬于南陽郡鄧縣的問題,除了習鑿齒《襄陽記》記載的“秦兼天下,自漢(水)以北為南陽郡”明確將漢水南岸之地排除在南陽郡之外,《襄陽記》還有“襄陽有孔明故宅”,“劉備訪世事於司馬德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