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萊格:萊格從1911年到1918年的繪畫發展是流暢的,有邏輯的,這是這個時期其他立體學院派畫家所缺乏的。一開始他可能會猶豫,但一旦他找到了自己的習慣語言,他就讓它持續發展。4.格萊斯:西班牙畫家和雕塑家。格萊斯的繪畫是立體 ism空間和文藝復興空間的完美結合。與畢加索、布拉克一起,是立體風格運動的三大支柱。5.吳雅麗:女,甘肅隴南后現代主義畫家。
5、 立體畫派的主要特點使用各種材料或裝置來表現你的畫面。立體學院派畫家受塞尚“用圓柱體、球體和圓錐體處理自然”思想的啟發,試圖在繪畫中創造結構美。他們努力減少作品的描述性和表現性元素,試圖組織一個幾何圖形結構。雖然他們的作品仍然保持著一定的具體性,但從根本上來說,他們的目標與客觀再現是大相徑庭的。他們從塞尚那里發展出一種被稱為“同時視覺”的繪畫語言,這種語言在繪畫中的同一個圖像上結合了從多個角度對物體的不同視覺。
總的來說,《阿維尼翁的少女》是立體 ism的第一部作品,立體 ism運動通常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個階段是1912年以前的所謂分析立體 ism。畫家們繼承了塞尚理性分析繪畫結構的傳統,試圖通過對空間和物體的分解和重構來形成一種繪畫空間和身體結構。1912年后立體 ism運動進入第二階段,通常稱為綜合立體 ism。這時候色彩在繪畫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但造型還是支離破碎的,只是更大更有裝飾性而已。
6、 立體派代表畫家20世紀巴黎的兩位畫家布拉克和畢加索深受非洲雕塑的簡單造型和鮮明對比的影響,發展了新的風格。此外,1907年,他們參觀了塞尚的回顧展,立體送來了畢加索的第一幅名作《阿維尼翁姑娘》。立體 Pai按照塞尚的做法,把物體分成許多面,呈現不同角度的面。所以立體 school的作品看起來就像是放在一個平面上的碎片。在早期作品中,只用灰色調。由于中性色的運用,整個空間看起來并沒有特別向前或向后。
7、 立體派的影響立體 ism在反傳統的口號下有著強烈的形式主義傾向。但它在藝術形式上的探索,極大地推動了現代工藝美術、裝飾藝術、建筑藝術等講究形式美的實用藝術領域。立體 School通過創造一種閱讀獨立、自然的設計理念,開啟了一種新的藝術傳統和觀察方法,結束了文藝復興時期長達400年的繪畫藝術傳統。這場運動的起源是西班牙畫家Pablopicasso (18811973)展示了來自非洲雕塑的T-風格化幾何,后印象主義畫家PaulCezanne18391906)認為畫家應該“用圓柱體、球體和圓錐體來對待自然”。這幅畫對于處理空間和表達人的感情是一種新的探索。
透視空間的錯覺,讓兩個平面的觸摸糊動起來。人們同時從多個角度觀看坐著的肖像。在隨后的幾年里,畢加索和他的親密合作者GeorgesBraque18811963)將立體 school發展成為一場藝術運動,用創造無限可能性的形狀代替描繪表象。人們稱其作品為19101912左右解析立體學校。
8、現代畫派的 立體派立體 school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也譯作立體派,1908年始于法國。這個名字的出現是偶然的。1908年,g·布拉克(G. Brague)在Carnivelle Gallery展出了自己的作品,評論家l·活塞(L. Pistons)在《吉爾·布拉斯》(Gil Brass)雜志上評論道:“布拉克先生把一切都還原成了一個立方體”,這種繪畫風格因此得名。立體馬克思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畢加索和布拉克。畢加索的油畫《彈曼陀林的女孩》(1910)被視為含有立體 ism的作品。
它主要追求一種幾何形式的美,以及形式的排列組合所產生的美感。它否定了傳統的從一個視點觀察和表現事物的方法,把三維畫面簡化為一個平面和二維畫面,明暗、光線、空氣、氣氛的趣味,讓位于直線和曲線堆砌交錯的輪廓和區塊的趣味和意境。我們不是從一個視點看事物,而是在畫面中塑造我們從不同視點觀察和理解的事物,從而表現出時間的連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