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釋義假途滅虢之戰,是春秋初年晉國誘騙虞國借道,一石雙鳥,先后攻滅虢、虞兩個小國的一次作戰,,假途滅虢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假道伐虢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二十四計假途滅虢的成語故事,假途滅虢生詞本基本釋義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假途滅虢是什么意思。
成語假途滅虢拼音:jiǎtúmièguó解釋: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出處:《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用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消滅這個國家示例:此乃“~”之計也。虛名收川,實限荊州。(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近義詞:假道滅虢造句:所以,互聯網媒體在電視媒體上打廣告或許是“假途滅虢”之計,而電視媒體給互聯網媒體打廣告或許就是“飲鴆止渴”
假途滅虢生詞本基本釋義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6回:“此乃假途滅虢之計也。虛名收川,實取荊州。”例句此乃“~”之計也。虛名收川,實限荊州。百科釋義假途滅虢之戰,是春秋初年晉國誘騙虞國借道,一石雙鳥,先后攻滅虢、虞兩個小國的一次作戰。該詞曾出現于第三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的聽寫詞庫
3、假途滅虢是什么意思?假途滅虢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假:借;途:道路;虢:古代小國名,中性成語。《左傳·僖公五年》記載:晉國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虢國,在滅虢后的回師途中,把虞國也滅了,后以“假途滅虢”泛指以向對方借路為名行滅亡對方之實的計謀。在歷史上,假道伐虢也經常為一些人所仿效,而成為強兼弱、大吞小過程中所慣用的策略手段,假道伐虢是兵法三十六計的第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