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邀請,汝州在以前的確是屬于洛陽的。當時建造天樞,以象征武周時期的洛陽神都是“世界中心”,很大緣由是武三思用來奉承武則天的話,難免有獻媚之嫌,而且《資治通鑒》里頭實際上“世界中心”的稱號是武則天自封的,因為地理和歷史因素,現在汝州很多人還比較傾向于洛陽,辦事干啥的還是喜歡到洛陽去,洛陽的老人稱汝州還有叫汝縣的說法。
1、大洛陽的人們,有誰知道一聲巨響是怎么回事?
我們這里也偶爾聽到放炮一樣的巨響,有人說是飛機飛過時引起的“音爆”。到底是不是,沒有人深究,但“音爆”的可能確實存在,所以,順便普及一下“音爆”,如果上網查詢,涉及許多專業術語,很難理解。比如激波,其實就是當飛行器(以下都以飛機代替)以接近音速飛行時,飛機前方形成的一層劇烈壓縮的空氣層,這個空氣層很薄很薄,厚度只有千分之一到萬分之一毫米,
但這個空氣層很難散開,會對飛機產生巨大的阻力,形成“音障”。飛機在突破“音障”時,堆積在飛機前部的空氣會以沖擊波的形式向后散開,注意這個過程中,空氣經歷了劇烈壓縮到向后釋放,必然會發生劇烈的振動,發出巨大的響聲,就是“音爆”。其實,飛機引起的“音爆”一般很少遇到,不過,很多人可能見過公園中有人甩鐵鞭子,鞭子發出的聲音,也屬于“音爆”,
別看甩動的速度不大,但鐵鞭是從手柄到鞭梢的鐵環逐漸減小(質量逐漸減?。?,并且甩動的時候,先大后小,大鐵環的動能逐次向小鐵環轉移,速度越來越大,尤其是鞭梢有皮條或尼龍繩編制,質量更小,速度更大,以致超過音速。另外,飛機在突破“音障”時,往往還會伴有“音爆云”,其實是水蒸氣液化成的小水滴,在飛機突破“音障”時,被壓縮的空氣層向后釋放時,體積膨脹對外做功,內能減小,溫度降低,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漂浮在空中。
2、為什么安陽、商丘、鄭州、洛陽都在說自己是商都?這是怎么回事?
商都,指的是夏代商國以及商朝的都城,商族頻繁遷都,多因于河患和戰亂。東漢張衡在《西京賦》中說:“殷人屢遷,前八后五”,所謂“前”指的是從商的始祖契到成湯遷都于亳準備滅夏的這一時期,又稱“先商”時期,共有四百多年,商國在這一時期共進行了八次遷都。所謂“后”就是從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到周人滅商這一時期,共有六百多年,商朝在這段時間共進行了五次遷都,
商朝建立后,又有過數次遷徙,即仲丁自亳(今河南商丘)遷于隞(今河南鄭州)、河亶甲自囂遷于相(今河南安陽內黃)、祖乙自相遷于耿(今山西河津)、祖乙自耿遷于邢(今河南溫縣東)、祖乙自邢遷于庇(今山東菏澤)、南庚自庇遷于奄(今山東曲阜)、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南渡大河遷于亳(今河南商丘),盤庚十四年遷于殷(今河南安陽)。
3、唐朝時外國人為什么認為洛陽是世界中心?
因為“武則天”時期改都城為洛陽,并且稱為“神都”,象征“神州大地之都”,而當時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為了紀念武則天的功績,就領頭帶著一大幫外國君臣捐款捐物,在神都內建造“天樞”,號稱“大周萬國頌德天樞”,寓意“世界中心”。但其實建造天樞的目的并不止于此,還在于向世人宣告“黜唐興周”,意思就是說罷黜李唐王室,改立武周,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政治行為,其中的含義不言而喻,
而且“黜唐興周”可不是我隨口說的,是《新唐書》上說的:《新唐書·后妃傳》:延載二年,武三思率蕃夷諸酋及耆老請作天樞,紀太后功德,以黜唐興周,制可。大概就是武三思想要借機支持一波武則天,上表說最近找來各國君臣和朝中老臣,為了紀念太后的功德,請求建造天樞,以象征武后您的偉大功績,使萬國來賀,武則天一聽這話,立馬龍顏大悅,當場就點頭應允了,
而且為了造這個天樞,各胡國“聚錢百萬億”,在全國范圍內收購黃銅,后來幾乎把整個武周的黃銅都買光了,可還是不夠,只好大量收購農民手里耕田用的農具,煉化以后全部用來打造天樞,其勞民傷財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資治通鑒·唐紀二十一》:載元年甲午,公元六九四年,武三思帥四夷酋長請鑄銅鐵為天樞,立于端門之外,銘紀功德,黜唐頌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