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東漢末年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操選擇許昌作為都城是由當時情況決定的,曹操控制山東江蘇部分地盤,占據河南大部分地盤,在曹操控制地盤之中也是許昌地區最好,所以,曹操把漢獻帝的東漢朝廷接到了許昌,曹操手下的許多重要謀士,也是來自許昌的人士,定都許昌,有利于收攏人才。
1、曹操的祖籍是哪里?
這個沒有爭議。曹操是東漢末年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當時的譙縣,是天下十三州豫州的治所,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曹氏家族、夏侯家族都是譙縣人,另外華佗、阮籍、許褚等人,也來自譙縣。曹操起兵,首先曹氏、夏侯氏提供了大量的人財物支持,又得到陳留衛茲的資助,今天,在曹操故里,發現了曹操家族墓群,其中有曹操祖父曹騰的墓,已被歷史證明是真實的。
曹操年輕時看不慣政治黑暗,曾棄官回鄉讀書,就在譙縣,曹操、曹丕多次南巡譙縣,看望家鄉父老。譙縣在三國時軍事地位非常重要,隨著魏吳沖突焦點轉到合肥,譙縣成了穩定的后方軍事基地。曹操在此操練士卒,今天亳州曹操地下運兵道仍然存在,還有點將臺等軍事遺跡,曹操、曹丕在譙縣訓練水軍,沿渦水進入淮河,然后進入巢湖水面,這就是曹魏伐吳總是出兵合肥的原因。
2、曹操為何不定都洛陽或長安,而是選擇許昌?
挾持了漢獻帝的曹操選擇定都許昌,是出于當時實際情況的戰略考慮,此時的東漢,已經被戰亂折騰的奄奄一息,京城洛陽已經被董卓一把大火燒的赤地千里、哀鴻遍野;長安城被郭汜李傕控制中,而且還處于戰亂,更無法作為都城,因此,在爭霸中原的大勢下,選擇自己的大本營許昌為都,也就成了必然選擇。一、漢末軍閥割據情況東漢末年,由于土地兼并越加尖銳,社會矛盾越來越嚴重,加上皇權式微,地方政權軍閥割據,導致天下大亂,
各方豪強你方唱罷我登場,把社會帶入了水深火熱之中。此時,東漢王朝統治的腹地洛陽、長安一帶,就成了各方爭奪的主要戰場,先是董卓利用外戚之變廢了少帝劉辯,立劉協為帝,并挾持漢獻帝占據了洛陽。此后,皇室的權力基本上就剩下了名義,各地軍閥不服董卓和中央政府,逐步完成了割據形勢,比較有名是袁術、張邈、喬瑁、孔融、馬騰、孫堅、袁紹和曹操等。
二、洛陽城的現狀在其他勢力進行的討伐董卓之戰中,董卓又挾持獻帝逃亡長安,逃跑時又放火燒了洛陽城,此時,洛陽城、宮殿被燒,民居被毀,各種設施都毀壞殆盡,已經成了廢墟一片,根本不再適合作為都城了,而且這里依然反復處于各路軍閥的爭奪之中,定都洛陽,成本和危險系數太高了。三、長安的現狀漢獻帝趁郭汜和李傕爭奪長安之機,在楊奉等人的幫助下輾轉流亡,回到了已成廢墟的洛陽,隨后被曹操迎奉到了許都,漢獻帝哪里知道這是才出虎口又入狼穴,只能在曹操的淫威下茍且偷生,
此時的長安城,依然處于郭汜和李傕的占領下,而且也被戰亂毀壞殆盡,曹操更是不可能選其為都城的。四、許昌,最好的選擇此時的許昌,作為曹操經營多年的老巢,無論是建設、防御,還是兵馬糧草儲備,都是處于最佳時期,并此為中心,控制了豫東平原產糧區,同時,曹操為了積蓄爭霸天下的資本,是不可能花費有限的資源去重建洛陽的,長安就更不可能了。
立許昌為都,既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可以利用這里豐富的糧食產量,招募更多的士兵,擴充自己的實力,而且這里挾嵩山、伏牛山和大別山之勢,進可攻、退可守,盡據天時地利人和。曹操手下的許多重要謀士,也是來自許昌的人士,定都許昌,有利于收攏人才,曹操利用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就是這種選擇正確的證明。曹操在此基礎上,逐步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
3、曹操為何要定都在許昌?
一、許昌的歷史地位許昌歷史悠久,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許昌本來稱“許”,源于堯時高士許由牧耕此地,洗耳于潁水之濱而得名,后來,曹丕篡漢稱魏,因“漢亡于許,魏基昌于許”,改許縣為“許昌縣”,夏商西周時期,夏朝曾建都陽翟,也就是如今許昌禹州;商朝許地分布有歷、有熊氏、昆吾、康等諸侯國和部落;西周許地分布有歷、康、許、鄢等諸侯國和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