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和小主們在后宮里,怎么過冬呢。”古人過冬是靠衣裘,但不得不這只是富貴人家的過冬方式,對廣大老百姓來過冬卻是一件非常難熬的事,甚至都可能被凍死,除了穿上較為保暖的衣服或者毛皮外,古人還有一些別的過冬方式,至于在寒風刺骨的冬天如何過冬,別急,我們來了解一下。
1、古人如何過冬?
《說文解字》曰“古者衣裘以毛為表。”“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古人過冬是靠衣裘,但不得不說,這只是富貴人家的過冬方式,對廣大老百姓來說,過冬卻是一件非常難熬的事,甚至都可能被凍死!“棉”字是從《宋書》起才開始出現的,可見棉花大量傳入內地,應該是從宋元時期開始的。最早傳入卻應該是秦漢時期,當時棉花都是在邊疆才有的,內陸沒有,
一種途徑是秦漢時期從印度經東南亞傳入廣東、廣西、四川、福建和海南等地區。一種途徑秦漢時期是從印度經緬甸傳入云南,還有一種途徑是經西亞傳入新疆、河西走廊一帶,這個時期大約是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紡織材料,主要是葛,麻,蠶絲,羊毛,最常見的御寒材料就是絲絮,高檔的是蠶絲絮,又叫“纊”,低檔的是用絮頭、細碎枲麻這些粗劣、陳舊的填充物,叫做“缊”,這種材料主要用來做棉袍。
不過光有這些是不夠的,古人也得穿棉襖啊,那時的棉襖叫“襦”,有錢人可以在里面添加絲絮,還是比較保暖的,沒錢人就是一種粗布衣服而已。那么中國何時開始穿袍子的?據說上古三代人們已普遍開始穿袍子,在周代,袍的地位并不高,屬于一種生活便裝,而不作為禮服穿。由于御寒性能好,當時野外作戰的士兵在冬天都配有這種袍子,
唐代開始出現比襦長比袍短的“襦襖”。白居易《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詩稱:“水波文襖造新成,綾軟綿勻溫復輕,”襖比襦長,比袍短,又稱“襦襖”,其時已成冬季專用棉衣。因在夾層中填的是綿絮,時稱“綿襖”,保暖功能更好的綿襖里子是用毛皮做成的,又稱為“皮襖”。皮襖是高檔棉襖,明清時棉襖已成為過冬御寒的主力服裝,從窮人到貴族都喜歡穿棉襖,
除了穿袍子、襖子外,古人的棉褲也是很重要的防寒衣服。早期的棉褲都是開襠的,1982年發掘的湖北荊州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了一大批戰國時期的絲織品,其中就有一條棉褲,這條棉褲穿在女主人的裙子里面:褲管以紅棕色絹為面料,上繡鳳鳥花卉圖紋;襯里是深黃色絹,層間填以絲綿,褲襠沒有縫起來,臀部也留有較大缺口。從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無論男女老少,棉褲都是開檔的,
當然了,還有一些動物的毛皮衣服,也是御寒的必備物品。家里比較窮的話,冬天過冬確實十分難熬,甚至能發生凍死人的事情,杜甫有句詩,說道: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里裂。什么意思呢?深秋時節,被子就已經跟鐵一樣冰冷了,何況這還沒到冬天呢!足見古人過冬有多艱辛、多可憐,除了穿上較為保暖的衣服或者毛皮外,古人還有一些別的過冬方式。
有一種方式就是,家里在建房子的時候,用一種銅柱作為頂梁柱,里面是空的,到了冬天時,就把滾紅的碳放入銅柱中,銅柱熱了,自然整個房子的溫度就慢慢上升了,還有一種方式就是靠火盆、火爐之類取暖,這是一種比較大的銅盆或者鐵盆,在里面燒碳或者燒木柴等東西,以釋放熱量。比如,春秋時期,就已開始使用器具燒炭取暖,用具叫燎爐,
燎爐一般附有炭箕,用來轉移火種和添加木炭。宋王安石《書定林院窗》詩:“竹雞呼我出華胥,起滅篝燈擁燎爐,”還有一種是熏爐是用陶土或銅鐵制成的貯火器具,專門用來供室內使用,熏爐又被稱為“暖爐”“紅爐”“溫爐”。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獨宿相依久,多情欲別難,誰能共天語,長遣四時寒。
2、冬天古人是怎樣過冬的?
我們現代人過冬,有空調,有暖氣,有電熱毯,還有我們一直畏之如虎但在冬天又能多少享受一丟丟福利的“厄爾尼諾現象”,而我們的古人,可就沒有這么好的待遇了。對于古人而言,冬天往往是一年里最痛苦,最難熬的時光,是已宋代的詩人虞儔才在冬至這天有“向來水旱民何罪,此去流移天盍憐,逗曉陽烏升若木,摧頹病鶴亦蹁躚,”這種悲愴苦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