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天下一区二区三区,少妇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日韩高清,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毛片

首頁 > 廣東 > 深圳市 > 廣西承接深圳產業,被云南超越面臨貴州追趕廣西崛起路在何方

廣西承接深圳產業,被云南超越面臨貴州追趕廣西崛起路在何方

來源:整理 時間:2022-11-30 12:40:45 編輯:深圳生活 手機版

1,被云南超越面臨貴州追趕廣西崛起路在何方

近日,廣西自治區統計局剛出爐的核算結果顯示,2020年廣西生產總值為2.2萬億元。隔壁 旅游 大省云南同年GDP為2.45萬億元, 廣西GDP已經連續兩年被云南超越。 自然條件和發展底子都不如廣西的貴州,這兩年也是步步緊逼,發展勢頭迅猛。 在10年之前,廣西GDP總量還是西部12省區中數一數二的,但近些年經濟增速為何干不過云南和貴州呢?作為我國西部唯一個沿海省份,廣西多年來便享受國家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再加上毗鄰粵港澳的地域優勢, 為何沒有趕上中國三十年經濟發展的東風? 如今的廣西面臨嚴重的經濟增長危機,西部省份中廣西僅能跑贏全國墊底的甘肅省,跟廣東比連一個廣州市都不比不上。 為什么廣西沒有發展起來呢?它錯過了哪里良機? 1、區域經濟合作的戰略失誤 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地區,區域合作特征非常明顯,即落后地區必須融入發達地區的輻射圈, 想方設法從中為自身的優勢產業找到突破口, 進而拉動自身經濟。 廣西本是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最理想的地區,但廣西卻不甘心做廣東的"接盤俠",而把希望放到了東盟身上, "背靠大西南,面向東盟"成為當時廣西的發展戰略。 從政治層面看,廣西大力發展與東盟的關系是沒錯,但是廣西自身是需要被帶動的落后地區,東盟除了能給廣西一些市場, 其他的投資、技術都給不了, 所以廣西和東盟合作了十多年,經濟效益尚不明顯。 近幾年廣西漸漸認識到在區域合作定位上下錯了棋。廣西內陸城市貴港借助水道和鐵路,與珠三角聯系緊密, 近兩年一躍成為廣西后起之秀。 2、省內經濟布局不合理 區域經濟發展常常是按照由點到線,再由線到面的規律進行。比如廣東,先發展的是深圳、廣州兩個點, 繼而帶動珠三角整個面。 而廣西在省內經濟布局上,像一只沒頭蒼蠅。 北海、防城港、欽州,全部帶一遍,卻最終沒有建成一個屬于廣西沿海的亮點城市。廣西于是想要跳過"點"的建設, 把三個城市捆綁發展,也就是"北部灣"地區。 發展了10年的北部灣依舊不溫不火,目前還沒有起到帶動全省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北部灣港口吞吐量尚未進入全國港口排名前十。 3、基建決策出現失誤 在改革開放后三十年的發展中,廣西通向發達地區的高速公路建設得少而慢,比較封閉、外向性不強。回看廣西高速公路的修建史,可以看出其目的并不是為經濟建設服務,而是一心想修一條大西南出海通道。 廣西至廣東方向的高速路,近年才慢慢完善起來。 1、南寧要做大做強 南寧可謂是中國一眾省會城市里最不起眼的那一個,除了年度民歌節、東盟博覽會,基本沒有出彩的產業和特色。在廣西省內,南寧也壓不住主場,很多廣西網友稱南寧是廣西"吸血鬼", 省內發展稍好的優勢產業,全都輸送給了南寧。 即便如此,南寧的GDP仍是連年慘淡,作為帶頭大哥經濟增速還沒有廣西全區平均率高。所以相比其他省份,省會城市帶來的強大拉動作用, 南寧是廣西的短板,廣西要想崛起,首先得把短板補上。 近兩年,廣西一直強調落實"強首府"戰略,將南寧打造成為陸海新通道重要節點城市和物流樞紐,力求提升南寧影響力。但要想真正實現強首府,還得靠產業實力說話,比如貴陽不聲不響抓住了大數據產業發展東風, 而南寧一直沒找到自身產業優勢,第二產業尤其低迷。 現階段房地產、基建又發展過速,對實體經濟發展造成擠壓。各類園區建設得不少,但是沒有形成規模,也不具有全國影響力領先的品牌和產業。從資金循環看,南寧發展過于依賴政府注資, 產業經營創造的現金流較弱, 最后資金也沒有留在廣西,反而被外流消耗。 所以南寧的產業發展如何破局,是個大難題。目前來看,南寧必須要發掘整合現有資源,打造一個有核心競爭力的能夠"出口創匯"的產業。西部陸海新通道規劃已出,南寧是重慶之外的最大贏家, 對外開放的便利優勢觸手可及。 在與東盟國家合作上,南寧有區位優勢和先發優勢,接下來要做的是,如何把優勢變現。 只有南寧的經濟增速超過廣西,南寧才有希望,廣西才有希望。 2、打造北部灣增長極 打造北部灣的概念從2008年就已提出,當時國家對北部灣的定位是將其打造為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北部灣有北欽防三大港口,立足廣西,服務西南、華南地區。從戰略方向來講,北部灣的定位沒有錯。 10年來取得的發展有限,有多重原因,但這些原因并非不能克服。 北部灣地區總體發展水平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傳統產業轉型難,現代制造業和服務業還沒有東盟的越南發展的快。破局辦法在于地方要擺正心態,要認識到僅靠國家政策不能創造效益。踏實培育優勢產業, 保持開放的心態,擁抱周邊經濟發達省份,形成對東盟國家的產業優勢。 在北部灣區域首先把發展重點放在欽州是明智之舉,接下來應整合資源,減少三個港口的同質化競爭,一致對外。 將北部灣建設成除南寧之外的第二大戰略支點。 3、找準產業發展方向 廣西的優勢產業非常多:柳州的 汽車 制造、百色的有色金屬、玉林的柴油機、亞熱帶熱帶特色水果、桂林北海 旅游 業。 無論哪一項,都是數十年來直到今日仍在全國知名的項目。 名聲在外,卻發展不起來,最重要的原因一是自我封閉,二是沒錢。大多城市 社會 資源浪費嚴重,地區產業結構特色拿不出手。因地制宜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廣西產業規劃的破局之路。其中, 廣西生物醫藥產業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材料基礎和區位優勢,或許是突破瓶頸的出路之一。 廣西出臺的十三五規劃提出的新興產業規劃內容是:"無中生有""彎道超車"和"重點突破", 產業發展的困難可見一斑。 在各大產業中,第二產業是見效最快、收益最直接的,但是廣西工業發展規劃嚴重滯后,最近才提出投資240億,發展柳州的 汽車 制造業。最好的時機已然錯過。 此外,廣西無論是傳統產業提升,還是戰略性新興產業,都圍繞基礎薄弱的北部灣港口群布局。想發展北部灣的心情過于迫切,以至于揠苗助長。如果將優勢產業布局在民營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梧州、玉林、柳州等地, 依靠老工業基地的能量帶動全省發展,收效可能更快。 另外可將防城港市作為柳州之外的另一工業重地來建設, 而南寧市重點發展金融、貿易、信息技術產業。 廣西更不能忘記第三產業,也就是服務業,對廣西來說主要是 旅游 。桂林山水、北海銀灘人人皆知,可是相比云南和貴州的文旅產業規模,廣西目前略遜一籌。在打造地域 旅游 品牌上發力不足, 沒有起到帶動相關文化產業發展的效應,對當地 社會 經濟支撐性不強。 如果能把 旅游 產業布局好,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但是目前廣西對 旅游 產業關注度并不高。 3、西部陸海新通道 重慶至新加坡的"中新互聯互通南向通道",對重慶、四川、廣西、貴州的發展意義重大。中新南向鐵海聯運通道常態化運營后,貨物從重慶至東盟主要港口運輸時間縮短了10天以上, 連中原樞紐城市鄭州也開行"桂鄭歐"線路。 廣西需要做的是,轉變以往"搭臺唱戲"為別人服務的意識,從實際上把握發展機會,出海通道如果只做"通過式"的買賣, 對廣西經濟發展是沒有貢獻的。 廣西應著力于發展西南商品在省內的加工和集散,另一方面加強省內優勢產品的輻射能力。大力發展物流、商貿、金融、人才、信息化等生產性服務業, 將現代服務作為主戰場,將通道變成經濟效益。 4、不斷加強教育投入 通常,教育投入占GDP比率比較低的地區,相對來說也是經濟發展比較落后地區。廣西2019年的教育投入全國排名倒數第二,必須不斷加大教育投入, 才能聚集人才,做大行業規模,推動其他產業蓬勃發展。 廣西發展之困雖不是一朝一夕能解決的,但唱衰廣西者實屬居心不良。廣西有優良的區位優勢,國家戰略性的支持, 突圍必定指日可待!但必定要經歷一番辛苦 探索 。

被云南超越面臨貴州追趕廣西崛起路在何方

2,為什么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大后方是湖南江西而不是廣西

文/城市情報社原創出品,歡迎關注! 90年代中后期,隨著土地成本和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珠三角一些“三來一補”制造業陸續出現了向外遷移。 2008年,廣東啟動產業與勞動力的雙轉移戰略,由此,珠三角開始出現了產業大規模轉移的浪潮。 根據南方日報報道2008年—2015年,共有7萬多家企業被淘汰出局,當然這個可能還只是非常保守的數字,實際可能不止這些。 從轉移出去的產業類型上,陶瓷、電鍍、紡織服裝、皮革鞋業等出現了全產業鏈向外轉移。 從轉移的目的地上看,湖南、江西、湖北承接到珠三角產業轉移數量最多,而與廣東語言、文化相同的廣西卻“顆粒無收”。 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很多人說,廣西不愿意對接廣東,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廣西就開啟了東融的步伐。 2004年廣西主政者提出了“東靠西聯、南向發展”的思路,與今天廣西提出“南向、北聯、東融、西合”戰略如出一轍。 當年廣西率龐大的黨政代表團訪問廣東,謀劃泛珠江三角洲區域合作。 在廣東實施“騰籠換鳥”的前夜,廣西在梧州召開全區承接產業轉移工作會議,積極謀劃承接珠三角產業。 2010年,覆蓋玉林、貴港、梧州、賀州四市的第二個國家級產業轉移示范區—桂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設立; 2012年,兩廣省級合作平臺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啟動建設。 可以說,在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上,廣西反應最快、與廣東走的最近,但取得的成效卻最不理想。 湖南湘南產業轉移示范區于2011年設立,但在2013年承接到產業轉移項目(1293個)和到位內資金(1528億)上就超過桂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如今,湖南穩扎穩打,將湘南產業轉移示范區升級為湘西湘南產業轉移示范區,而桂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在廣西已經很少被提及, 很多人甚至已不知道它的存在 。 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廣西片區的發展也不理想,截止今年6月,累計注冊企業515家,投產企業只有43家,注冊和投產企業數量還不及湖南郴州經開區多。 更令人不解的是,廣西東融的“橋頭堡”梧州在過去十年常住人口出現了負增長,經濟停滯不前。 同一時期,湘南的郴州、永州、衡陽三市經濟總量、工業規模卻在不斷壯大。為什么廣西東融成效不佳? 兩個問題值得反思 ,一個是廣西在發展戰略搖擺不定,總是把握不住時機。 主要表現在廣西既想做好“沿海”文章,又想做足“沿江”的文章。 這種矛盾心理讓廣西顧此失彼,東融的決心和力度打了折扣。以廣西的財力也根本支撐不起北部灣經濟區、西江經濟帶“雙核驅動”的戰略。 此外,在東融上,廣西也是多線作戰,桂東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沒搞好。 如今又主推賀州廣西東融先行示范區和玉林“兩灣”產業融合發展先行試驗區,這種“猴子撿西瓜”式的心態讓廣西無法專心做好一件事情。 第二、廣西低估了公路和普鐵的作用。 眾所周知,高速公路、普鐵的運量大,既能運人又能載貨;而高鐵只能載人,對拉動物流、工業發展作用有限。 十二五、十三五時期,廣西交通投入的重點主要在西江航道擴能升級和高鐵建設上,對陸路交通的發展缺少相應成體系的布局。 這一時期,兼顧貨運功能的柳廣鐵路遲遲未能開建、對接廣東的高速公路屈指可數,境內的國道、省道更是破爛不堪。 相比之下,廣西高鐵、內河航運卻取得了跨越式發展。2018年廣西高鐵通車總里程一度高居全國第一,西江通航能力僅次于長江。 廣西優先發展高鐵和內河航運對于經濟發展卻起了反向作用。 廣西工業基礎薄弱,西江黃金水道通航能力提升以后,大宗原材料源源不斷的向珠三角輸送,為下游企業做配套。 此外,南廣、貴廣、南昆高鐵通車后,桂西北、桂東南人口外流進一步加劇。 如果說兩廣合作有什么值得驕傲的地方,莫過于粵桂扶貧協作了。廣東多年無私的支持和援助,為廣西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貢獻了力量。 單方面開建柳廣鐵路、南深高鐵廣西段,加大通往廣東高速公路建設力度。 然而,廣東段都還停留在“紙上規劃”階段,工程何時上馬、何時通車仍是個問題。 產業合作上 ,兩廣共建省級合作區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的發展呈現出“冰火兩重天”。廣西片區一片熱火朝天的建設,廣東片區無論是征地、道路建設都非常滯后。 從《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明確了五方面23條政策的落實情況來看,目前廣西片區已落實16條,而廣東片區只落實了11條。 從入駐企業數量來看,截止2018年11月(在公開資料能查到的最新數據)試驗區入駐重點企業達到350家,其中廣西片區291家;新注冊企業219家,其中廣西片區215家。 目前 ,東融似乎只是廣西“一頭熱”,廣東的熱情并不高。并且,廣東很可能不跟你廣西玩了。廣東當前的戰略重心在于構建“一核一帶一區”發展格局,加快沿海經濟帶開發建設。 今年6月廣東出臺支持湛江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意見,加快湛江崛起,促進粵港澳大灣區與海南自貿港聯動發展。從廣東在湛江重點布局看廣西沿海的發展困局 在此背景下 ,粵瓊(徐聞)特別合作區已提上日程,隨著廣東戰略方向的調整和海南加快建設自貿港,粵瓊合作必定會進一步升溫,屆時粵桂合作又將何去何從? 二、憑什么融? 接前文所講,為什么珠三角的產業更傾向于轉向湖南、江西,而不是廣西?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珠三角經商的湘贛籍企業家眾多。 他們對家鄉有情懷,在外功成名就了,希望回家鄉做點事情,榮歸故里。 以大灣區龍頭城市深圳為例,在深湘贛兩省籍企業家群體不僅規模大,還創辦了許多知名的企業。 相比之下,廣西籍企業家群體要小很多,我在深圳,聽到最多的商會是潮汕商會、湖南商會、江西商會,但極少聽到廣西商會。 另據第三方平臺貝殼發布的數據,廣西人在大灣區購房的比例也遠低于湘贛兩省,這一定程度折射出高收入人群也偏少。 對于非本地籍企業家,如果要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去投資,他們一點會考量營商環境、產業配套、物流、人力成本、市場潛力等各方面條件。 其中,營商環境是最大因素。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聯合發布的《中國省份營商環境研究報告2020》顯示,廣西的營商環境在全國31省中處在最低等級。 我沒對廣西營商環境做過深度調研, 但我問過一些珠三角制造業企業的老板 ,為什么更愿意去湖南江西設廠,而不是廣西? 很多人回答說對廣西比較陌生,對湖南江西更為了解,在湖南江西設廠,既可以兼顧本地市場,還能北上打開全國市場。 偏技術類的企業,在湘贛兩地設廠,也更容易招聘到相應的人才。 三、能融多久? 去年“灣企入桂”簽約項目金額超萬億,乍一看,好像廣西招商引資成果非常不錯,但先別高興的太早。 項目簽約完后、還要經歷資金到位、開工建設、建成投產等幾大環節,每個環節都可能會黃掉一批項目。此外,這些項目投產后,能在廣西停留多久? 有多少能夠扎根,又有多少能真正當地創造出GDP、貢獻稅收?是非常值得考究的。 正所謂,當初的期望有多高,失望就有多深。2010年制造業代工巨頭富士康與南寧簽約,聲稱要助力南寧打造世界級制造基地和研發中心。 10年過去了,南寧電子信息產業產值還沒突破800億,全市第二產業增加值也不過1000億出頭。 與南寧同年簽約富士康的鄭州,2020年電子信息產業產值已超5000億,全市形成了完整的電子信息產業鏈。 現在,南寧已經很少宣傳富士康了,反而開始捧起了瑞聲 科技 。 無獨有偶,年初我到北海 旅游 調研 ,當地人告訴我某科進駐北海已經十余年了,當初說能為北海創造8000個就業崗位,但是我看這里面的工人可能還不到1千人。 隨后,他旁邊的一大片地,你看到的這些地都是某科的,占地非常大,號稱北海史上最大的工業項目。 我回來查了一下資料得知,某科是深圳企業,在全國多個城市有投資,其中長沙項目總投資240億,占地約1200畝;鄭州項目總投資400億,占地1000多畝。 然而,某科在北海投資為540億,產業用地就達到1萬畝。這究竟是在發展產業還是在圈地? 另外,我在梧州某縣調研還看到 ,“猴子掰玉米”,撿一個掉一個的承接產業現象,正在這里上演。 梧州是廣西的東大門,也是東融的最前沿,這些年承接了不少廣東陶瓷廠、紡織廠過來,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這些被珠三角淘汰的落后產能,在梧州卻被當成了“寶”。 走訪中,當地人帶我參觀了一個工業區,說這里面有很多陶瓷廠都是從廣東搬過來的,以前最熱鬧時,有幾百家企業,現在冷冷清清,倒閉了不少。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在幾公里外的地方,又看到當地正在興建另一個轉移產業的園區,挖掘機轟轟作響,熱火朝天。 據我觀察, 所謂廣東轉移過來的企業,很多只是把幾條生產線或生產基地部分轉移過來而已,研發、總部、銷售市場仍然放在珠三角。 這些“外來和尚”對當地并沒有歸屬感,不可能形成持續性投資,一旦土地、勞動力、環保等生產成本水漲船高時,人家說撤離就撤離。 那么,又是什么吸引他們過來廣西投資? 一個是招工比較容易,用工成本相對低一些;最重要的是當地出臺了誘惑力的優惠政策。 廣西有著西部大開發和民族區域自治稅收政策,這幾年又大力東融,鄰近廣東的幾個城市都出臺不少優惠政策。 諸如 ,標準廠房補貼、總部企業認定獎勵、廠房包裝修,頭三年免租金,后三年減半;稅前三年全免,后三年退60%等招商手段層出不窮。 這種血拼式的政策,讓企業得到了“便宜”的同時,也無形中扭曲了市場信號,加劇了各縣市之間的財力比拼。 如果東融引進來的這些產業不能及時投產,形成良性的貢獻,對當地將會是個“災難”。 廣西對接大灣區,向粵港澳大灣區先進生產力靠攏是非常必要的。 但關鍵是學什么?對標大灣區的營商環境,學習大灣區先進的理念才是廣西應該融入的精髓。 這幾年,廣西東融的成果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過來投資的上市公司、大企業較少。二是全產業鏈轉移過來的并不多;三是轉移過來的產業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高污染、高耗能產業居多。 招商引資思路仍然停留在 “撿到籃子都是菜”的階段上,大灣區淘汰什么產業,廣西就去接什么,其結果反而會拉大與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 對于本土優勢產業發展廣西的投入卻不夠,湖南、江西已形成極具規模的本土龍頭產業集群。 云南、貴州也都在把傳統優勢產業發揚光大,而廣西的優勢產業卻不斷的走下坡路,這是非常值得深思。 此外,單純依靠承接產業轉移是很難實現長遠發展的。早些年天津濱海新區依托央企投資,經濟一時風光無限,如今潮水褪去,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知名企業,經濟也開始走下坡路。 相比之下,廣西立足自身,培育本土明星企業,強龍頭,做大做強本地傳統優勢產業,培育適合本地特點新的經濟增長點,輔以招商引資,補鏈條,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去年,我在《坐擁西部出海口,GDP卻被云南 歷史 性超越,廣西到底落后在哪?》文中說過廣西米業大有可為。 2020年柳州袋裝螺螄粉銷售超110億元,帶出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從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到電子商務、文化 旅游 ,無不涵蓋其中。 像粉業這樣的特色產業,廣西還有很多,只是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罷了。 城市情報社:專注城市經濟領域,歡迎點贊關注!

為什么珠三角產業轉移的大后方是湖南江西而不是廣西

3,為什么廣西條件那么優越經濟那么差

【轉載文,本人是廣西人,也經常思考廣西經濟問題,感覺這篇比較全面,樓主看一下】廣西,既沿海,又沿邊,比鄰粵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東盟,既擁有東部的區位優勢,同時又擁有西部其他省區眼紅的出海通道,還享受著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庇護。無論抓住了那一條,廣西經濟這艘設計豪華的大船想不騰飛都難!然而現實卻是極其殘酷,中國改革開放進入30年之際,廣西的人均GDP還是列全國倒數前幾位!排大陸沿海省區市倒數第一!淪為與自然環境條件極其惡劣的貴州省同為難兄難弟!我去過貴州的多個城市,人家人說中央一宏觀調控,受害最多的就是后發展地區貴州、廣西兩個難兄難弟,可見在人家貴州人并沒有把廣西當“龍頭”。廣西經濟—這艘設計本豪華的大船為什么如此這般難以快速啟航?船上的每一個部件單獨工作起來都很優秀,然而作為一個整體一起啟動時,每個部件卻很難有效協調運行,不是這里出現了短板,就是那里發生了卡殼!發展的腳步如垂垂老烏龜般蹣跚,問題出在哪里? 很值得八桂大地上優秀的兒女們用心思考這些問題!一、沿海發達地區都有哪些?廣西與沿海省區市同屬沿海地區,與內蒙古同屬西部地區,這些省區市與廣西有很大的可比性,因此分析這省區市的經濟發展經驗,可為廣西選擇合理的經濟發展模式提供很好的參考。要實現廣西的大發展,十分有必要借鑒一下兄弟省區市的經驗,結合自身區位優勢,解放思想,找準路子,大膽真干,廣西這個后發展地區才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迎頭趕上沿海發達省區市,并加入富裕省份俱樂部。 中國大陸的發達經濟區基本上在東部沿海一帶,從地域上可分為幾大區域:一是京津塘為核心環渤海灣經濟帶。這一區域內有北京市、天津市、遼寧省、山東省、河北省等5省市,以京津為龍頭。這一經濟區域以國有、國有控股的重工業、機電制造業為主,民營經濟也得到一定的發展。二是“長三角”為核心的東部沿海經濟帶。以上海市為龍頭,包括江蘇省、浙江省3等省市,這一區域以上海市為龍頭,先以發展內向型的民營經濟為主,逐步拓展為內外兼顧的民營經濟發達區域。三是“珠三角”為核心的南部沿海經濟帶。以香港特別行政區為龍頭,區域內包括廣東省、澳門特別行政區、海南省。廣東省借助香港特別行政區這一自由貿易港,以發展“三來一補”外向型經濟起家。福建省是一個特殊的省份,經濟上即不屬“長三角”,也不屬“珠三角”。另有內地后起新秀內蒙古自治區,方圓200公里內的鄂爾多斯、包頭、呼和浩特組成的“金三角”地區經濟進步神速,全區GDP連續6年增速列全國第一!而且得益于資源優勢,大有潛力可挖,有趕超大陸最發達地區的實力。 歸結起來,東部地區相對西部地區之所以經濟發展快,原因是這些發達省區市有著先天的區位優勢,并且思想較為解放,在區域合作中的找準了自身定位,開放合作意識十分強烈,區域經濟發展要素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經濟發展十分迅猛。二、廣西經濟發展到底出了什么偏差區位的先天優勢是上天給予當地人民的一份厚禮,但僅有區位優勢并不代表經濟發展就一定迅速,廣西就是很明顯的例子。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有著先天區位優勢的廣西經濟發展上都出現了那些偏差,以至于改革開放進入30年后,發展水平還是不高。(一)區域合作戰略失誤頻繁1、區域經濟合作方向失誤現代經濟已全面進入全球化經濟時代。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個地區如不能很好與其他國家、地區進行有效合作,充分發揮優勢互補的雙贏局面,國民經濟是很難取得大發展的,也就是說誰也不可能關起門來單獨謀發展。近代我國的經濟之所以不發達,是因為我國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的好機會,未能實現國家工業化。放眼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歷史,實際上是全球第三次工業革命開始后,在發達國家需進行產業轉移進而升級產業的背景下進行的,整體上我國的改革開放策略就是通過讓出市場交換技術,進而達到升級我國工業技術裝備水平,做大做強經濟總量,發展國民經濟的目的,處于典型的投資拉動型的發展階段。發達國家、地區為什么要進行產業轉移?其實質就是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長期高福利的政策下,制造業生產成本越來越高昂,因此急需進行國際、地區間合作,將制造業轉移到生產要素成本低的國家和地區。 廣東省、江蘇省、浙江省等東部沿海省市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要實現后發展地區的大發展,就必須加強區域合作。在選擇區域合作的對象上,后發展地區必須主動溶入發達地區,通過發達地區的輻射帶動,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進而做大做強自身經濟。 改革開放之初,比鄰香港的“珠三角”,首先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試驗田,這一經濟區域最先通過發展“三來一補”的外向型加工制造業起家,逐步成為我國加工制造業之發達地區。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在沿海確定了四個經濟特區,其中3個在廣東省,但除了深圳市發展特別快,當上廣東省經濟發展的龍頭外,珠海市、汕頭市的經濟發展很卻很一般,為什么?這就必須回到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原理來探討。區域經濟學告訴我們,同樣的政策,不同的自然條件、區位、地緣、人文環境條件等等,也會影響到區域經濟合作的范圍、廣度、深度和優勢互補的發揮,進而影響生產各要素的集聚,最終影響經濟的發展水平。廣東的3個經濟特區唯有深圳市一支獨秀,其實與它比鄰香港有很大的關系。香港這一特別行政區,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亞洲甚至國際重要的金融、貿易中心,具有非常強的輻射帶動能力。改革開放之初,特區就被確定為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的窗口,中央將大部出口指標分配給了特區,而深圳市比鄰香港的區位優勢是珠海市、汕頭市無法比擬的,因此無論是產業資金、技術還是勞動力等等這些生產要素就更多地向深圳市集聚,集聚到達一定程度,鎖定更多、更長的產業鏈,就會產生“馬太效應”,促進更多的生產要素向該區域集中,經濟發展就會加速騰飛,迅速拉開了與珠海市、汕頭市的距離,最終當上了廣東經濟發展的龍頭,進而和另一個老工業基地廣州一起,輻射帶動整個“珠三角”如東莞、佛山、中山等地的快速發展,形成今日之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的發展經驗也是一樣的。這一經濟區域首先確定了以上海市這個老工業基地為龍頭,江蘇、浙江兩省都主動將比鄰上海的地區主動溶入上海市這個大經濟圈,通過上海市這個龍頭的輻射,帶動蘇南和浙北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京市以及杭州市、寧波市、紹興市、嘉興市等地的發展。當蘇南、浙北優先發展起來,這兩個省積累了一定的財力后,逐步拓展蘇北和浙南的發展,因而后發展起來的蘇北、浙南經濟上也比現在的廣西最好的地方強!從以上的經驗來看,廣西在區域合作對象的選擇上實際上失誤了。廣西作為后發展地區,誰來輻射帶動你?這個問題不解決,廣西要實際跨越式發展根本無從談起! 廣西的周邊都有那些?東面是廣東省,東北面是湖南省,北面是貴州省,西北是云南省、四川省,西南面是越南。改革開放之初,這幾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都差不多,越南自身更是非常落后,加上當時與我國還處于交惡狀態,所以周邊地區誰也沒有能力輻射帶動廣西的發展。總結起來,我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第30年,廣西卻連續失去了3個10年發展的好時機。(1)失去的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的上個世紀80年代,廣西首先確定沿海的北海市作為發展龍頭,這是基于當時廣西現狀的無奈選擇,因為周邊地區無人可以輻射帶動北部灣,廣西只能自力更生,自我發展。北海市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之初沿海14個開放城市之一,是最小的一個,這在當時中央其實已經很照顧廣西了,因此當時的廣西區域合作決策并無太大的問題,就是自力更生。沿海省區中,福建省與廣西有很多相似之處。福建省的自然條件按理說還不如廣西,大部分是山地,比廣西更“山”,交通條件也不是很好,與廣東比鄰,不過交通距離實際比廣西距“珠三角”還遠,不容易溶入“珠三角”;與浙江比鄰,但距離浙江發達地區也不近,也很難溶入“長三角”。福建省的唯一優勢就是有一經濟特區廈門。這個特區估計是為了海峽兩岸盡快實現“三通”準備的,而兩岸“三通”遲遲實現不了,因此臺灣省無法輻射帶動福建發展。但福建省的干部群眾卻不等不靠,以經濟省會泉州市、特區廈門市、政治省會福州市3個有一定工業基礎的老城組成的三駕馬車,大力發展加工制造業,經濟發展水平亦取得不俗的成績,再逐步輻射省內其他地區的發展。雖然整體上福建省與鄰居廣東省、浙江省相比有差距,但比起廣西來,卻又發達得多。 反觀當年的廣西北海建設模式,自治區將大部分財力都往里投,但北海市似乎只會跑馬圈地,而圈了地卻沒能集中引進一批加工制造業。當然這與廣西當時的指導思想有關,以至于90年代廣西的第一條高速公路居然不是先修通北海到南寧,而是先修通柳州至桂林,美其名曰要優先發展桂林旅游產業,誰聽說過一個大的行政區域僅靠旅游業就的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的嗎?無工不富這么顯淺的道理都沒弄明白?所以北海在90年代發展受限制,沒有高速公路也是重要原因。以至于北海市到了90年代開始搞房地產,沒能很好地考慮快速建設數十上百平方公里以上的工業園區,沒能很好地集中引進一批出口導向型的加工制造業,做大城市的經濟基礎,因而形成很大的房地產泡沫,與海南省三亞市、海口市其實很相似,最后都因泡沫破裂從此一揭不振。而我們的老工業城市柳州市、梧州市在此期間,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發展舉步為艱,甚至在廣西的地位每況愈下。 假如這一時期廣西鐵了心發展新興城市北海市、南寧市和工業重鎮柳州市,象福建省一樣專心,自我發展泉州、廈門、福州三個“點”,形成區域經濟上三個布局“點”,再加上放手民營經濟活躍的桂東南,讓這些城市群優先發展起來,做大做強桂南、桂中、桂東這幾市的經濟,夯實廣西的發展基礎,帶動廣西的發展的火車頭就能建成,并逐步走向“線”經濟發展階段,再輻射廣西之西北發展。當然,福建模式是在沿海選擇三個“點”,這是福建的自然條件決定的,因為福建相對廣西還說,還要“山”得多,內地沒有建設大城市所需的平原,所以其三個“點”均選擇在沿海。但廣西去不同,海岸線沒有福建那么長,北部灣很小,是不可能同時在沿海建立幾個“點”的,那樣會內部互相競爭,正確的選擇就是北海市-南寧市-柳州市構成區域經濟發展初級階段的“點”。可惜這些年廣西還沒找到真個需要重點發展的城市,無法形成生產要素中的“馬太”集聚“點”效應,未能出走出經濟發展布局的第一步。失去的這10年,廣西開始逐步落后沿海省區市!(2)失去的90年代。改革開放的歷史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國家大西南扶貧工程南昆鐵路的開通,廣西以為找到了救命稻草,“適時”地將自己決策為大西南的“龍頭”,要傾全區之力建設輻射大西南的出海大通道!建設大防城港!某中央一個人一句話說北海市是個死角,沒有優良的深水港,廣西的頭頭十分聽話,立即調整廣西戰略發展重點,并將發展重點放在建設防城港,修建廣西的出海基地,廢了有一點經濟發展基礎北海市的武功!這個時候廣西的經濟布局就是以防城港市、南寧市為中心,企圖建立輻射云貴川的大通道,所有高速公路建設也圍繞著這個通道做文章。 可惜大西南有什么?無非是有一點煤、礦,我們花了大價錢修路,卻發現自己只給別人建設了一個通道。防城港是個鳥籠大點的地方,一面臨海,幾面是山包,也沒有大型河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用google衛星地圖看看,這個城市有沒有拓展成為特大城市的可能性。防城港沿海一帶的確有著建設深水大港所需的條件,因此廣西企圖學習深圳特區那樣,從一個小漁村零起家,舉全區之力建設大防城港這個大鄉村,但是深圳特區和防城港有極大的不同,深圳特區有香港這個亞洲金融貿易中心的輻射,防城港周邊有什么?一切就得從零開始,光有個港口沒人輻射你,就難以建立工業加工出口基地,貨物經過防城港除了留下一點可憐買路錢,廣西什么也得不到。最后人家大西南云貴川幾省還是不領廣西的情!大西南的貨物還是源源不斷的通過南梧二級公路跑廣東!直到前幾年,廣西沿海3個港口的吞吐量還居然比不過貴港一個內河港口,這是為什么?不值得反思么?大西南的煤、礦,通過鐵路運到貴港、南寧(這個時期貴港港很亂收費高,貴州的煤都舍近求遠跑南寧去轉港),再通過黃金水道西江前往“珠三角”。而作為加工制造業象征的集裝箱運輸,更是通過彎彎曲曲、速度象蝸牛般的南梧二級公路前往“珠三角”,每天幾萬輛汽車象螞蟻搬家一樣走“珠三角”,就是不走北部灣!為什么?因為北部灣沒有加工制造業基礎,沒有產品需要向大西南地區輸出,大西南地區的汽車將貨物運到北部灣后,得空車回去,變成單向運輸,成本就不合算,這就是大西南貨物為什么堅持走“珠三角”的原因! 廣西這時急了,眼看自己花大價錢投資的出海通道無人買賬,拒絕修往廣東方向的高速公路!而且南梧二級路即使超負荷運轉壓壞了也盡量拖延維修時間,企圖迫使往東的貨物走北部灣,可惜還是失敗了,還連累了廣西非公經濟最活躍的桂東南地區!為什么?因為以廣西的經濟發展總體水平,本來就沒有能力當大西南這個“龍頭”,自己卻硬是花了血本充胖子!在這一時期,廣西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埋頭發展自己加工制造業,卻一門心思先花錢去建大通道先當 “龍頭”,人家不買賬,卻耽閣了自我積累發展的最佳時機。 失去了80年代,那么90年代廣西要適時調整發展戰略,那么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一是繼續在北部灣建立一個重點發展的“點”。選擇條件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有建設深水良港條件、有足夠的土地資源用于城市拓展、有足夠的談水資源、有足夠的發展加工制造業所需的第一批本地勞動力資源,最好還要有河流解決水資源和內河運輸問題。如果一條路走到黑,那么堅持繼續重點發展北海市也是不錯的戰略選擇。但如廣西要聽中央的話不再重點發展北海市,那么正確的選擇新“點”只有一個,就是全力發展欽州市。因為欽州市建設大城市的條件相對防城港市好一些。對照以上幾個選擇條件,欽州市與防城港市相比,除了港口有那么一點點差距外,其他條件都大大優于防城港市,無論是建設大城市需要的土地、勞動力還是其他條件等(希望防城港的朋友不要罵人,這里是學術討論,就事論事。防城港當然也要發展,只是防城港做北部灣的龍頭的確不是很合適);二是發展老工業柳州市、首府南寧市這兩個“點”;三是修好一條通往東部的高速路,放手桂東南地區自我發展的成為第四個“點”。因為當時的桂東南地區民營經濟非常活躍,是廣西的溫州地區,并不需要廣西給予太多,一條高速公路足已。可惜廣西還失去了第二個10年, 廣西開始大大的落后了。(3)失去的21世紀初期。錯過改革開發的前20年,我國的改革開放的歷史前程進入了21世紀,廣東省這個借改革開放率先發展起來的發達省份,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區域經濟合作內容的拓展,開始淘汰轉移一批相對“落后”的產業,以便騰出土地著手產業升級。為什么要升級產業?因為加工制造業發展不可能是無限的,它受當地資源、環境、勞動力價格、生產成本的制約,和當年發達國家將加工制造業轉移到“珠三角”極其相似,因此廣東不可能一直只發展技術含量較低的加工制造業,僅做世界的工廠,那樣的繼續發展,代價是很高的,因此必須升級產業為發展集研發設計加工貿易信息一體化的高技術產業。而在“珠三角”產業轉移開始的這一時期,廣西沒有修通對接“珠三角”的高速公路來承接產業轉移,卻另起心思升級廣西發展戰略,開始不滿足于當大西南的小“龍頭”了,要爭做更大的“龍頭”,適時地將東盟也納入了自己的勢力范圍。提出的口號是“背靠大西南,面向東盟”,多么偉大口號! 叫叫口號出點名擴大廣西北部灣的知名度,這當然是很合算的買賣。但你北部灣仍至整個廣西的經濟上還真不能主要靠東盟!為什么?東盟是我國的政治后院,國家當然十分重視與東盟的關系,所以中央將中國東盟博覽會放在南寧也是有其明顯的目的,主要還是基于政治的考慮,當然也有補償歷史上欠廣西太多的意思,可謂一舉兩得,但經濟上的考慮不會是首選。為什么?因為東盟沒有輻射帶動我區加快經濟發展的能力,東盟中除新加坡、文萊等小國較發達,馬來西來、泰國處于中等發展水平外,大部分都是后發展中國家,而新加波與江蘇等省的合作已經耗盡了其再投資能力,不可能再投資多少錢給廣西。而我們的近鄰越南、緬甸、柬埔寨、老撾、印尼等國家,卻是些甚至比廣西地區還落后的國家,在承接產業轉移中與廣西是競爭關系,怎么合作?人家根本無力輻射帶動我們!而我們廣西卻多次組織招商考察團赴東盟招商!乞丐還知道行乞的時候要多找富人要,才能發點富人“財”,而廣西卻開這種到后發展中國家招商的國際玩笑?因此面對東盟,政治上我們要保持與中央高度一致,大力發展與東盟的關系,東盟的市場也是我們需要的,但不能指望東盟能給廣西帶來什么項目投資! 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最佳時機里,我們的鄰居們貴州、湖南等省和廣東省內的粵北、粵西卻在快馬加鞭地花大力氣完善通往“珠三角”的交通,主動溶入泛“珠三角”經濟圈之時,廣西卻放著發達的鄰居“珠三角”不主動溶入并承接其產業轉移,卻非要弄個“背靠大西南,面向東盟”獨立于“珠三角”的經濟戰略,希望當更大的“龍頭”。一山不容二虎的通俗道理,歷史上的廣西的高層居然沒弄明白。因此兩廣作為地緣上的近鄰,只能容下一虎,“珠三角”已先廣西成“虎”,做了華南地區的經濟龍頭,而廣西卻不肯認這個能輻射帶動自己的龍頭,自己一門心思想當大西南的雞頭,卻也不甘愿做“珠三角”的鳳尾。廣西進入21世紀的快近10年了,GDP總量還不及一個深圳市,自己有多少斤兩都不知道。 直至現在連北都找不著!

為什么廣西條件那么優越經濟那么差

文章TAG:廣西承接深圳產業廣西承接深圳

最近更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荔县| 泉州市| 西昌市| 胶州市| 长顺县| 余庆县| 宜州市| 富源县| 威海市| 黔南| 瑞丽市| 洛宁县| 曲沃县| 蒲城县| 溆浦县| 东乡| 陈巴尔虎旗| 靖江市| 资源县| 怀柔区| 卢湾区| 宁陵县| 新巴尔虎左旗| 湘乡市| 贞丰县| 乐昌市| 福泉市| 沅陵县| 大新县| 济阳县| 海城市| 毕节市| 保靖县| 吉林省| 通河县| 九寨沟县| 黔江区| 仙居县| 东城区| 博白县| 东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