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衣衛在明朝全國各地都有分支機構,他們可以直達皇帝,不受地方官節制。明朝以后以上地域才劃歸廣東管理,有人會問,今天的上思縣有土司存在的地方,在當時明朝是否完全屬于廣東管轄?這個嚴格來還得要更細致的考證,不同于上面任命下派有任期的“流官”而言。
1、明朝的時候廣東有土司嗎?分布在哪里?
必須要講明,明朝的廣東與現在的廣東管理范圍是有所不同的。在明朝的廣東管轄范圍有土司管理的存在,但在今天的廣東省所轄的相對應的范圍,在歷史上沒有土司管理的存在,明朝以前,海南、欽州、防城港及雷州半島均屬于廣西管轄。明朝以后以上地域才劃歸廣東管理,廣西與云南、四川、貴州在歷史上都實行過土司管理制度。土司制度是過去歷代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一種管理制度,
“土司”又稱“土官”,是中央王朝任命的世襲的少數民族為主的土官,土地為土司所有,對治下的農奴有很大的管治權。不同于上面任命下派有任期的“流官”而言,明確有記載的,廣西今天的防城港的下轄縣上思縣,從唐朝就開始施行土司制,一直到明朝弘治十八年即公元1505年,這里才改土歸流。期間,一共實行了800多年的土司管理,
在宋朝,黃氏土司管治在這一帶延襲了200多年。當然,有人會問,今天的上思縣有土司存在的地方,在當時明朝是否完全屬于廣東管轄?這個嚴格來說,還得要更細致的考證,但是,上思有些地方屬于當時的廣東,是從反映歷史資料的地圖上看得到的。而在瓊州,即今天的海南,是實行過黎族土司管理的,明朝沈德符寫的《野獲編補造》記載:“土官之設,惟云、貴、川、湖及廣西,而廣東瓊州府亦間有撫黎之土縣佐成化間,廣東瓊州府感恩縣有土官知縣姜鑒。
2、請問明朝時真的有4億人嗎?
謝邀!明朝應該沒有4億人,但人口突破2億大關是毫無疑義的,關于明朝人口問題,學術界絕大多數專家贊成何炳棣的觀點,即明朝峰值人口估計約為1.5億。但以葛劍雄、曹樹基為代表的少數專家,在此基礎上又綜合各種因素加以仔細考究,認為何炳棣等或受清朝”人口爆炸“前提影響,仍低估了明朝實際人口,作出了2.05億人口的估算,
經本人詳讀各專家的研究史料后,偏向于后者,即明朝峰值人口(以1600年,即萬歷二十八年為基準)是突破2億,甚至還要多些!避開線性陷阱,明初人口至少有7300萬首先,探討這個話題,很容易掉落一個陷阱。那就是以線性思維看問題,以現有的人口作為最高峰值,歷史上都是線性增長,其實不然,歷史發展并不是線性增長,而是一個波動過程。
所以,明朝人口峰值不能受到清朝”人口爆炸“這個前提影響,再去倒推,得出明朝人口要大幅度低于清初人口的結論,若是如此,明朝人口估算定然被有意壓減,實際上應該采取科學的研究方式去論證,才能得出接近歷史真相的結果。葛劍雄、曹樹基通過《明實錄》、地方志等大量史料考究認定隱漏戶問題,修正了洪武年間的人口基數,從其所著《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來看,明初民、軍戶兩項合計為7124萬。
此外,明初還有其他不列入民戶統計的對象,如僧道戶、樂戶、匠戶、灶戶等,但這些戶的數量不會很大,所以估計明初的實際人口(不含其疆域之外及疆域之內始終未列入統計的少數民族人口)至少有7300萬,年平均增長率5‰,預估峰值人口破2億有了比較準確的人口基數,才有可能對明代后期即十六世紀末的實際人口總數作出新的估計,首先要確定的是自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至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間人口的增長率。
葛劍雄、曹樹基采取了三個考究方法,第一是中國歷史上其他階段比較可靠的長期人口年平均增長率,第二是臺灣學者劉翠溶利用族譜對明清時期家族人口的研究成果。第三是明朝人對當時人口現象的大量描述,無不說明當時當地的人口已經大大超過了歷史上的最高點,尤其是第三點,不僅是明朝人有很多記錄,外國傳教士也留下了不少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