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風俗習慣傳統習俗祭月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秋分節氣的由來和風俗,秋分節氣來源于秋分這天正好是秋季90天的中間,有著“平分秋色”的顏色,所以叫做“秋分”;秋分的習俗有吃秋菜、粘雀子嘴、放風箏、送秋牛、祭月等習俗。
秋分節氣,北方的天氣已經十分涼爽干燥,所以北方人在這個季節有自己習俗和和飲食習慣。要說秋分北方適合吃什么,當然是要按照時宜來吃。應該吃一些比較滋潤的,比如白蘿卜,還可以吃一些像馬鈴薯、胡蘿卜以及白菜等秋季的當季蔬菜。為了緩解干燥常在秋分時吃一些梨類水果。在北方還有:“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之說。所以有很多人在“秋分”這天吃醬肘子、烤鴨、豬頭肉等美味佳肴;或者吃牛肉、羊肉、豬肉以及雞肉等富含能量物質的肉類食物來儲存養分,以便抵御冬季的寒冷。秋分時節飲食原則因為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根據陰陽平衡的規律,使自身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因此,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
秋分節氣來源于秋分這天正好是秋季90天的中間,有著“平分秋色”的顏色,所以叫做“秋分”;秋分的習俗有吃秋菜、粘雀子嘴、放風箏、送秋牛、祭月等習俗。秋分節氣是秋季的第四個節氣,時間在每年公歷的9月22-24日交節。秋分節氣有著吃秋菜的習俗,秋菜就是野莧菜,將其與魚片一起制成秋湯食用;秋分這天美甲都會吃湯圓,將湯圓用細竹叉扦著放在田坎上,叫做粘雀子嘴,以免雀子破壞莊稼;秋分客家孩子喜歡放風箏;秋分還有送秋牛、祭月的習俗。秋分的寓意和象征秋分代表寓意:表示秋季中間,晝夜等長,象征秋季豐收寓意。秋分這一天晝夜平分,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也象征著秋季的豐收之喜。秋分節氣,不但北方,連南方大部分地區也開始進入秋天,暑熱迅速消退。所謂“陰陽相半也,”是指秋分時節天地之氣陰盛陽衰,正到勢均力敵的程度。與繁茂的夏季比起來,這時花木凋零、草枯葉落,人的情緒也容易產生凄涼、抑郁之感
3、秋分的起源文化及節日風俗秋分的起源文化及節日風俗如下:秋分的由來: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分”即為“半”之意,秋分日居于秋季九十天之中,平分了秋季,秋分后,晝夜時間等長,并由日長夜短逐漸變成日短夜長,氣候由熱轉涼。秋分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4個節氣,是我國最為古老的節氣之一,從秋分這一天起,氣候主要呈現三大特點: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一天中白晝短于黑夜,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明顯(直至冬至日達到黑夜最長,白天最短);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于10℃以上;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秋分風俗習慣傳統習俗祭月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