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連個正兒八經的唐朝宮殿都沒有,西吹口中的唐朝長安三大內,太極宮是隋朝留下的,和洛陽的紫微城相比,被李世民自嘲為農家小院;大明宮是廢棄多年的李淵的爛尾養老院倉促改成的,盛唐時期就是一個打醬油的角色;興慶宮是藩王府改造的。長安是唐朝的長度,洛陽是唐朝的高度。
1、在周朝、秦朝、漢朝和唐朝時期,中國的都城是長安和洛陽,為何元朝、明朝和清朝時是北京?
一、歷史原因:1、周朝,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后,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2、西安(長安)唐朝年間行政區劃就屬于吐蕃,并由吐蕃扶持唐廣武王李承宏在西安(長安)稱帝。西安(長安)關中地區唐朝年間就被吐蕃攻破,成為唐朝年間最大的笑話,“天子九逃,國都六失”,因為不能“長治久安”,唐以后宋代“長安”名即被取消,改名“京兆府”(路)。
唐朝從未攻占拉薩,而吐蕃攻占了西安(長安)關中地區,(那么就需要和親。)二、地理原因,眾所周知,黃河幾字形繞開陜西,西安沒黃河。縱觀歷史:1、明末天下大亂,首先是從陜西(時屬延安府)開始,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陜西的受災之早,受災之重,民不聊生無以延命,只得起身反抗,所謂“天降奇荒,所以資(李)自成也。
”萬歷在位48年間(1573-1620年)有災荒記載的就占25年,崇禎年間幾乎連年災荒,天啟七年(1627年),陜西發生大旱,次年即崇禎元年繼續大旱,其中陜北受災程度最重。崇禎三年,災區擴大到全陜,到崇禎六年,旱蝗霜三災并至,全省大饑。2、果然,民國18年,陜西西安關中地區再次發生大饑荒,民國十八年發生在陜西關中的大饑荒,又名“民國十八年年饉”。
陜西人把一年中一料未收稱為饑年,兩料未收稱為荒年,連續三料未收稱為年饉,實際上民國十八年年饉從民國十七年就開始了,據近代大量史志和報刊資料記載,民國17年(1928年)陜西始露旱情,夏季二麥歉收,秋未下種,冬麥亦無透雨下播。民國18年(1929年)全省旱象更加嚴重,春至秋滴雨未沾,井泉涸竭,涇、渭、漢、褒諸水斷流,多年老樹大半枯萎,春種愆期,夏季收成不過二成,秋季顆粒未登,饑荒大作,草根、樹皮皆不可得,死者日眾、殍滿道旁、尸腐通衢、流離逃亡,難以數計,
2、西漢時期和隋唐時期的都城長安是同一個長安嗎?有何記載??
在稱呼上,西漢的長安和隋唐的長安都是一個名稱——長安,在建設的具體地理位置上卻不在同一地理位置,因此不能問西漢長安和隋唐長安是不是一個長安,這樣在理解上會產生異議。(長安歷代古城遺址分布圖,漢長安和隋唐長安)西漢長安建設和地理位置,劉邦建立漢朝后,定都始終是一個大問題,主要糾結于長安、洛陽兩地。促使劉邦下決心定都長安是張良和婁敬,大體上和秦國建都于此的想法是一致的,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同,
公元前202年,劉邦設置長安縣,并在此建設都城,建設好的都城名長安,取義“長治久安”之意。秦朝的咸陽城,秦旁宮等諸多宮殿和城市被項羽所毀,劉邦在秦朝興樂宮基礎之上建設新的都城,秦朝的興樂宮重新裝飾后改名“長樂宮”,(漢長樂宮形象圖)漢朝長安城建設完備歷時90年,經歷了三個階段。漢高祖劉邦于公元前202年建設宮殿群和政府的各個衙門;漢惠帝在公元前194年,建設了長安的城墻,歷時四年完成;漢武帝時期,修建上林苑、昆明池、北宮、建章宮、明光宮等,完善皇宮配置,長安城至此已經完備,
漢長安周長12.5公里,面積36平方公里,12個城門,8個主干道,最長的街道5.5公里;城墻主要以黃土夯土而成,高12米,寬12-16米;漢平帝時期(公元前9-6年)長安住戶8.8萬戶,人口24.6萬人。西漢長安城距離西安市西北約3公里處,隋唐長安建設和地理位置,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后,最初定都漢長安城,不過漢長安經過多個朝代風雨和戰爭,早就已經破敗不堪,已經不適宜作為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