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拿下荊州是吳國的國策決定的,也是荊州作為戰略要地的體現。魯肅死后,孫權與呂蒙協商偷襲荊州,這等于直接改變了魯肅生前的戰略,從孫權的角度出發,無非就是為了保證江東的安全,奪取長江中游的制水權,二、借荊州是東吳連劉抗曹的國策說到借荊州,實際是指借荊州的南郡。
1、劉備的軍隊進攻四川軍閥,孫權為何沒有趁機占領荊州?
按照演義,部分因為諸葛亮、關羽鎮守有方,孫權不敢進犯。實際上,主要是孫權被曹操給牽制了,每次想要動兵取荊州,曹操就來添亂,按照三國演義,劉備剛剛入川,還沒開始打劉璋,孫權這邊立刻開始想打荊州了。結果被吳國太喝住,說你妹妹還在荊州,動兵不是害你妹妹么?孫權就把妹妹騙回來,又準備動兵,誰知這時候曹操帶兵四十萬南下。
雙方在濡須打了一仗,曹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然后撤兵,曹操退走后,孫權又想取荊州,張昭勸他,要是出動,曹操又趁機來了就麻煩,不如寫信給劉璋挑撥,讓劉璋打劉備。孫權依計而行,然后,劉備把劉璋滅了,等到劉備滅劉璋后,孫權派人去索要荊州。關羽玩了個單刀赴會,還是不給,然后因為曹操占領漢中,諸葛亮就主動把三郡割讓給孫權,換取孫權進攻合肥。
然后,威震逍遙津,你懂的,但這戰以后,孫權發現不能這么被劉備忽悠,就開始和曹操暗中勾結。然后三年后,趁著劉備奪取漢中,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來了個白衣渡江,終于把荊州拿下來了,按照正史,這個過程大致差不多。差距在于215年三郡不是諸葛亮讓給孫權的,而是孫權直接帶兵去搶下來的,總之,孫權前期之所以沒有趁機占領荊州,主要是老跟曹操打,騰不出手來。
2、關羽鎮守荊州,曹操不敢來犯,為何荊州落入孫權手中?
謝謝邀請,首先要說,關羽鎮守荊州,不是曹操不敢來犯,是因為赤壁之戰后,曹操的大后方出了許多問題,不僅朝廷內的反曹派開始囂張,割據的馬超、韓遂和張魯等也蠢蠢欲動。曹操因此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國內,整固政權,肅清后方成為他當時的主要任務,劉備在奪取漢中后,當年六月就自稱“漢中王”。并加封關羽為前將軍,也許是為了慶祝和配合劉備稱王,關羽在當年七月就親自領軍進攻曹魏的襄樊,難道他就不怕背后的東吳趁機偷襲嗎?我想主要還是因為關羽一向狂傲自負,從來沒有瞧得起過東吳。
不但如此,因為戰前糧草準備得不是很充足,關羽還擅自搶空了東吳設在邊境上的幾座糧倉,連招呼都不打一個。東吳是好惹的嗎?何況孫權和他手下的主戰派比如呂蒙、陸遜等早就想奪回荊州了,只是苦于沒有機會,現在關羽給了他們這么好的機會和借口,他們馬上行動了。首先東吳的主帥呂蒙假裝生病回后方養病,讓年輕的陸遜代替自己以麻痹關羽,
因為呂蒙身體一直不好,關羽毫不懷疑,還有就是接替呂蒙前來的陸遜當時名氣還不大,加上陸遜幾次故意向關羽示弱,關羽就把守衛荊州的大部分軍隊都調到了前線,荊州因此變得非常空虛,呂蒙抓住戰機,白衣渡江兵不血刃就占領了荊州,關羽因為沒有退路最后兵敗被殺。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關羽的目空一切和狂妄自大不僅讓自己丟了性命,也間接導致了后來夷陵之戰蜀國的徹底失敗,讓蜀國從短暫的巔峰時刻瞬間走向衰弱,
3、孫權在占據荊州之后,為何沒能繼續有大的作為?
謝謝邀請。孫權在占據荊州之后,沒能繼續有大的作為,個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在于東吳政權對自身的定位上,在魯肅剛見到孫權時,為孫權獻上了魯肅版的“隆中對”,其中提到“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因為漢朝不能復興,曹操也不是在短時間就能消滅的,所以,魯肅對東吳定位就是要割據江東。
鞏固江東以后,“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后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所以,我們看到東吳的戰略規劃就是要占據長江以南,然后稱帝。從歷史上看,占據江南的各個政權包括五代南唐等割據政權、南宋等大都是偏安江南,安于自保、進取不足,其次,東吳的政權在構成上,深受本地士家大族影響,最主要的就是顧、陸、朱、張四家,其中,“顧”就是顧雍,擔任東吳丞相長達十九年;“陸”就是陸遜,曾在夷陵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先后擔任過大都督、丞相,執掌東吳軍政大權,深受孫權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