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交通干線將河南分成四塊四角古都組成了“河南中的河南、中原中的中原”它們的中心是鄭州鄭州的崛起,并不讓人感到意外。“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給了河南,兩大交通動脈,也因此將河南分成了“四格”,▲三種“南方與北方分法與河南關系三種分法,第一種河南是“北方”;第二種河南是“南方”;第三種河南,處于中間地帶。
1、河南號稱“農業大省”,那河南產的糧食到底有多少?大概能養活多少人?
河南是我國的農業大省,但卻不是最大的。如果以第一產業增加值的金額來看,河南省排名全國第三,僅次于山東和四川,農業大體上可以分為農林漁牧4個方面。河南的優勢主要體現在糧食種植業,河南省的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均位居全國前列,兩者占全國的比重均在10%左右。2018年河南省糧食種植面積1090萬公頃,折合1億6350萬畝,占全國的比重約為10%,
如年河南省,糧食總產量6649萬噸,也就是1330億斤,排名全國第二,僅次于黑龍江省。這1330億斤的糧食產量中,小麥產量720億斤,玉米產量470億斤,兩者合計占了糧食總產量的89%,那我們現在來算算河南省一年的糧食產量能夠養活多少人口?只簡單的計算主糧。按國際標準,成年人每人每天消耗0.48公斤主糧,一年就是350斤,
以此計算河南一年的糧食產量可以養活3.8億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總量的27%。但是人不能光只吃主糧,加上其他糧食加工品,一個人一天的糧食消耗量約為0.75公斤,一年就是550斤,那么河南1330億斤的糧食,以養活2.42億人口——約占全國人口總量的17%。以此來看,河南的農業對全國的貢獻還是比較大的,河南省人口占了全國的7%,但糧食產量卻達到10%。
2、河南地緣格局,河南對中國意味著什么?
河南的地緣格局:他是中原中的中原,中部中的中部說河南地理,必然繞不開——中原,這是一個很人文地理的詞語,也是聽起來很“詩與遠方”的詞語。而最早的“中原”一次,的確出自《詩》之中:“瞻彼中原,其祁孔有”(《詩經·小雅·南有嘉魚之什》)“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詩經·小雅·小宛》)不過,這里的中原意思很簡單:坦蕩的原野,并非特制某一地區,
今天我們提到的中原,一般指的是“早期的中國”,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指范圍一度成為華夏農耕王朝的代稱。中原,或早期中國,其說法版本多有不同,但基本不超出黃土高原東南至華北平原的黃河中游地區,也正是此前文章中所說的“黃土金三角”地區——山西汾河谷地(臨汾-運城盆地)、陜西渭河谷地(關中盆地)、河南伊洛河谷(河洛盆地、洛陽盆地),
對于中原,近、當代工具書這樣解釋:“古稱河南及其附近之地為中原,至東晉南宋亦有統指黃河下游為中原者。”(舒新城主編、中華書局1936年出版的《辭海》)注意,這里的河南,指的是今河南省境內黃河以南地區,因為河南省是跨黃河的,“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是河南省,”(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辭源》)當然,以中原為中心的王朝版圖擴大到哪里,就把“中國”、“中原”的范圍擴大到那里。
中原,也常以相對邊疆、邊緣的方位,將其作為整個王朝的代名詞,無論中原的內涵和外延有多大,有一片從黃土高原、秦嶺山區延伸到華北平原的區域,總是無法被繞開的,那就是——河南!因為,它是“中原中的中原”。▲古本彩繪《禹貢九州圖》南與中國自然區劃的關系地理學家黃秉維先生的中國自然區劃圖中國劃為三大自然區華北與華中以秦嶺淮河為界其次,他是黃河與長江之間、南方與北方的中間地帶,
現實中,行政區劃往往與地理區劃相矛盾。如,擁有大片華北平原的山東,跟福建江西等同屬“華東”;擁有大片華北平原的河南,跟廣東、兩湖一起劃入“中南”,說到那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南方與北方”,河南似乎是最難站隊的省份,南北方(主要指的是中國中東部地區)怎么分?主要有三種說法:以長江為界,江以北為北方、江以南為南方;以黃河為界,河以北為北方,河以南為南方;黃河以北為北方,長江以南為南方,中間有一個過渡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