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因為元朝重用了部分漢人,不能因為有部分漢人,如張良弼、李思齊等,死心塌地為元朝賣命,賣力鎮壓義軍,就說元朝皇帝對漢人有多好,就拿這些既得利益者代替老當時整個被盤剝的漢人群體。元朝統治集團中,有蒙古人,色目人,有契丹人、女真人、北方漢人,南方漢人。
1、元朝的漢人名臣有哪些?
安童應該是元朝漢人中的名臣,他極力推行的漢化政策,目光是長遠的。但由于忽必烈對佞臣的信任,安童的設想最終也無法實現,安童生于公元1248年,病逝于1293年,年僅46歲。安童的父親曾為忽必烈爭奪汗位出謀劃策,深得忽必烈倚重,其父死后,安童也繼續得到優待,1263年忽必烈奪位成功,本欲誅殺對手黨羽,年僅16歲卻欣賞儒家學說的安童當即表示反對。
建議忽必烈推恩立信,得到忽必烈的采納與信任,當時史天澤擔任右相,但忽必烈卻因李璮之亂的緣故,對漢臣產生懷疑,又打算以蒙古官員制衡漢官。不過,安童18歲時,忽必烈毅然任命他為左相,地位甚至在史天澤之上,此后安童極力推薦漢族官員,并積極致力于推行漢法。阿合馬是忽必烈最信任的蒙臣,他十分忌憚安童,不斷在忽必烈面前進讒,
終使安童被貶至西北,其間還被阿合馬的西部蒙古親信監禁了起來。直到阿合馬死后,安童才又被詔回朝中拜相,后來忽必烈以盧世榮推行的財政改革為主,桑哥在盧世榮被處死后,極力推行新的理財政策,與安童的主張相互沖突。安童受到桑哥等人排擠,他的漢政也無法繼續推行,桑哥死后,從能力和威望上安童在前,可忽必烈改任完澤為相,結束了安童的漢化進程。
2、元朝對漢人到底有多好?為何滅亡時有些人寧死都不投降明朝呢?
民國十年,就連溥儀都把辮子剪了,然而康有為、張勛等人卻依然掛著辮子。偽滿成立前后,就連溥儀的父親載灃,六叔載洵、七叔載濤都放棄了復辟夢,與溥儀劃清界限,堅決維護國家統一,拒絕到偽滿任職。然而鄭孝胥、羅振玉等一直以遺老自居的漢人卻為溥儀的復辟搖旗吶喊,鼓吹恢復君主制,公然勾結日本分裂中國,從清亡到偽滿,都過了二十年。
連滿人都放棄了,可仍然有不少漢人為清朝招魂,如果按照提問的邏輯——元末有很多漢人寧死都不投降明朝,就能證明元朝對漢人好。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說清朝對漢人也挺好的?不然為什么清朝都滅亡二十年了,卻仍有不少漢人留著辮子,支持溥儀復辟?如果你覺得邏輯是通的,是這個理兒,那就當我什么也沒說。就此打住,不用再往下劃了,
如果你覺得邏輯不通,沒有道理。那你可能就發現了問題之所在——上面的表述是以部分漢人既得利益者的優渥生活和階級立場,代替整個漢人群體的立場,明顯是在偷換概念。實際上任何一個政權,它都有自己的統治基本盤,也就是所謂的“統治階級”。這個統治階級,不可能是單一民族,它必然要涵蓋了當時各個民族的上流人物,才能鞏固它的權力根基。
就拿元朝來說,元朝統治集團中,有蒙古人,色目人,有契丹人、女真人、北方漢人,南方漢人。還有高麗人,西亞人,皇帝吸納某人進入統治集團,民族屬性是考慮因素之一,但從來不是絕對因素。一個漢人,有匡扶社稷之才,能給元朝皇帝撈銀子,皇帝為啥不將其納入統治階級?皇帝缺心眼?一個蒙古人什么都不會,元朝皇帝憑什么高看他一眼?憑什么賜他鐵飯碗,難道就憑他是蒙古人嗎?實際上,當時的貧苦蒙古人多了去了,元順帝被明軍逐回草原時,草原上還有幾十萬蒙古人在放牧。
實際上,元朝皇帝對同族并不怎么樣,后來明朝用功名利祿誘惑,大把大把蒙古人組團來投靠明朝,實際上,元朝蒙古人內部,也有很尖銳的階級矛盾。這也是正是為什么,有明一代,會有那么多的蒙古人死心塌地為明朝賣命,加入明軍序列,調頭打北元殘余,實際上,在我國古代歷史上,絕大多數的情況下,階級矛盾都是大于民族矛盾的。
既然明朝可以籠絡蒙古人賣命,那元朝籠絡漢人為其賣命,又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像文天祥那種把民族大義看得比階級利益更重的人,正是因為很罕見,所以他才會被后世樹為愛國英雄楷模,而對于絕大多數古代漢人官紳而言,被皇帝納入統治階級才是關鍵。利益才是第一考慮因素,民族算個屁,他們才不會管什么“民族矛盾”,才不會關心什么“華夷之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