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的關鍵點在于,當時荊州的守將不是一個老吃穩重的大將。如果當年諸葛亮派守荊州的不是關羽,而是趙云,筆者認為不會重蹈關羽的覆撤,而出觀大意失荊州的悲劇,第一階段——關羽北上,荊州空虛,如果關羽不是傲慢,完全可以聯合孫權,讓其兵出合肥,關羽守荊州,諸葛亮給他的法寶是"東聯孫吳、北抗曹魏"。
1、三國時期,如果是趙云守荊州,會不會比關羽好一些?
如果讓趙云守荊州,肯定能守住。其實荊州的丟失,主要是政治原因,主要責任人是劉備,大家來仔細聽我講講“失荊州”到底是怎么回事。公元219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決定了歷史的走向,這一年中,劉備集團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事情:現在來看一下關羽北伐襄樊之前的戰略形勢:漢中大戰,曹操爭奪漢中失利,退守長安,劉備占據了漢中。
劉備進位為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我們分析,即然劉備已經進位漢中王,那么漢中這片地方,還能不能再丟了?劉備是絕不容許的,他做“漢中王”就是要與曹操達到平起平坐的地位,剛進位漢中王,就丟了漢中,這算什么?搞笑嗎?所以,保住漢中就是劉備集團的最重要的事情,為此,他甚至不惜讓結義兄弟張飛暫時忍受了委屈,把漢中重地交給了更穩妥持重的魏延!《三國志·魏延傳》中記載:所以,必須要保住漢中。
怎么保呢?曹操還沒走呢,他仍然率領主力部隊駐扎在長安,隨時都有可能反攻過來,而劉備的主力能在漢中長久駐守下去嗎?也不行,劉備面臨巨大壓力。首先,益州剛剛收入囊中,益州本土系、劉璋系、荊州系,西涼系等各方勢力林立,必須要回去主持大局,平衡牽制,再者,負擔實在太重啊,重兵集結,后勤糧草是個很大的問題。
“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此時的劉備大軍所面臨的后勤壓力是十分巨大的,好在后方的諸葛亮絞盡腦汁地為大軍供給糧餉,但這樣的情況豈能持久?劉備主力退回,讓魏延穩守漢中,需要另一方向的戰略牽制。所以說,遠在荊州的關羽集團軍發動北進,牽制曹軍,對劉備保住漢中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如果襄陽和樊城失守,曹操馬上就會陷入手忙腳亂、捉襟見肘的窘境。
除了牽制曹操,保住漢中,關羽北伐還有什么作用呢?上面我們是從劉備的角度看問題,下面我們來從關羽的角度做個分析,劉備曾經評價關羽和張飛這兩位兄弟:關羽對底下士卒們很好,但對那些仕族貴裔很不感冒。他有“驕”的資本:1、關羽有資歷,他最早跟從劉備,是劉備最親密最信任的兄弟,這誰也比不了。2、關羽有功勞,長年隨劉備南征北戰,東奔西走,刀林箭雨中打仗,屢立戰功。
3、關羽有能力,關羽文武雙全,能萬軍叢中取上將之首級,又有高超的指揮才能,運籌于帷幄。但這一段時間,卻是關羽最尷尬的時候,劉備西取川蜀,諸葛亮、張飛、趙云、黃忠、魏延都立下汗馬功勞。而在奪取漢中的大戰中,張飛擊敗張郃,為劉備軍團奪取漢中而獲得穩固基地,黃忠兵進定軍山,斬殺曹將夏侯淵,一戰定江山。趙云拒曹軍于斜谷,襲曹軍囤糧之所,打破了曹軍長期作戰的計劃,
連新投來的馬超也有拔取成都之功,還有上表扶助劉備進位漢中王的功勞。所以我們看到,在這段時間里,關羽就有點神經過敏,特別注意自尊,當得知馬超取成都獲封后,關羽就詢問馬超的能力和地位,諸葛亮看破了他的心思,好言慰止。《三國志·關羽傳》有記載:到了黃忠因功被封為后將軍,與關羽并列,關羽再也沉不住氣了,《三國志·黃忠傳》中借諸葛亮之口,表現了關羽的不悅:劉備進位漢中王后,封賞文武,眾人皆是因功獲封,而唯獨關羽卻是個觀戰者,在這段時間里,他是沒有拿得出手的功績的,而在武將中受封卻最高。
更令關羽耿耿于懷的還有他的職務,現在三弟張飛被任命為巴西太守,魏延這個毛頭小子也居然成為了漢中太守,這都是有名有實的職務。張飛治下的巴西:而關羽呢,是襄陽太守,這特么算什么鳥,襄陽現在還在曹仁手中呢,人家張飛和魏延能視察自己的領地,我關羽去趟襄陽,難道還要去曹仁辦公室去辦個襄陽通行證?以關羽的性格,怎么會不感到強烈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