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書法,必要追溯文字的起源,文字具有悠久的歷史了,那么書法也就有悠久的歷史了,大約二千多年了,從最初的甲骨文開始直到“篆隸草行楷”五體全部產生并成熟;然而美術字產生于近現代,所以說時間的差異是書法和美術字最根本的區別,毫無疑問,書法的價值是美術字遠遠都無法相比的,不管是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商業價值,書法都要高于美術字千倍萬倍不等,比如被稱之為“天下第二行書”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現已是國寶級文物了,無價之寶,而那些美術字的價值可以忽略不計了,“用筆、結體、章法”是書法的三大要素,這是書法的規范性和嚴謹性,比如,筆法就千古不變,而且書法擺脫實用性的束縛,成為獨立的藝術之后,書法的法度就更加嚴謹了,書法家創作書法時講究一氣呵成、下筆成形,還要體現出書法的個性特征和意境感,所謂的“形美神韻”,比如楷書四大家的“歐顏柳趙”各有各的風格,所謂的美術字是沒有筆法、墨法、章法可言的。
1、書法字和美術字的區別是什么?
2、佛山十番是什么類型的藝術?具體內容是什么?
佛山十番,又稱茶基十番,是由多種樂器組成的民間鑼鼓敲擊樂種,常用的有飛鈸、大班鼓、大鈸、大鑼、二鑼、翹心鑼、高邊鑼、沙鼓、云鼓,響鑼這十種樂器。現活躍于佛山市南海疊滘茶基村,據歷史記載,佛山十番已有300多年歷史。作為喜慶鑼鼓樂,佛山十番常在佛山秋色、北帝誕、春節、五月節等傳統節日場合中亮相,何漢沛是佛山十番唯一認定的國家級傳承人,他投身佛山十番已經接近六十年。
為了讓佛山十番躋身非遺序列,他和團隊不遺余力,不僅公開曲譜,更打破祖輩規矩開放培訓,目的就是為了讓佛山十番能夠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開啟非遺申請之路早在上世紀90年代,何漢沛和父輩們已經將十番樂器搞得有聲有色,在本市內小有名氣。但由于當時的宣傳力度有限,十番團隊也從未出外表演過,茶基十番的名氣一直未能傳出佛山,遑論走出廣東了,
后來,一位音樂老師在某刊物上發表了關于茶基村十番文化的介紹文章后,竟為這座古村吸引到了一批來自北京高校的音樂老師到佛山來調研。在有關部門的“牽線”下,沛叔作為代表,臨時和幾位老師會面,實地向他們介紹了十番,“那時候其他地區的十番其實還沒有正名,畢竟那會兒也不像現在一樣有各種渠道去宣傳自己的文化。大家也都不了解,但那些老師說十番就只在我們這有,勸我想辦法好好保護下來,
”在他們的建議下,何漢沛開始逐級為佛山十番申請非遺證明,從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步步申請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湊合”中尋求創新何漢沛對樂器的要求很高,上一批樂器已經用了三十多年,他和團隊為了制作新樂器經常四處奔走尋覓,但苦于找不到合適的原材料。何漢沛在現場展示了佛山十番的樂器和制作工具,其中有不少樂器已經被敲破,不能繼續使用,但他卻不舍得扔掉,堅持把它們收藏在二樓的陳列室里,
“這些即便不能用也可以放著收藏。現在根本找不到和幾十年前一樣的材質去打造新的樂器了,相比之下,現在制造出來的樂器音質太差,”隨著老一輩聽眾漸漸遠去,要迎合新的聽眾,曲譜的創新就成了擺在何漢沛眼前的問題。現存的十番樂曲僅有幾首,何漢沛也曾經嘗試過對樂譜進行創新,如融入當下的流行和弦,但發現效果并不理想,
為了適應時代的發展,何漢沛仍然另辟蹊徑作出創新,曲譜的創新效果不好,他便嘗試在舞臺表演隊形和演奏方式上進行創新。如今的表演會根據節日特色編排不同的隊形,專門編排樂手的表演動作,豐富佛山十番的舞臺效果,為傳承打破規矩樂器不靈光,曲譜創新難,這些在佛山十番的傳承過程中都還只是小問題,真正讓何漢沛頭痛的是,傳承文化的主體嚴重缺失,如何讓佛山十番可以繼續流傳下去,人才是首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