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都市圈是以洛陽為中心,包含平頂山、濟源、三門峽三個地級市,強化洛陽河南副中心地位,加強4市的經(jīng)濟交流,促進豫西4市的聯(lián)動發(fā)展,打造豫西城市群。洛陽都市圈,我覺得只是個概念而已,洛陽都市圈的發(fā)展前景意義不大,洛陽(中心城市)、平頂山、濟源、三門峽。
1、洛陽不翻湯怎么樣?
說起老洛陽的著名小吃不翻湯,上了年紀的洛陽人還會對那酸辣爽口的味道回味不已,可年輕人則大多聞所未聞。洛陽人有喝湯吃泡饃的習慣:早起和葷湯,牛肉湯、羊肉湯和驢肉湯鮮美無比;晚上不宜多吃,更要少油、少肉,一般就要喝些面疙瘩或米湯,倘若不想做飯或者孩子嘴饞,那沿街叫賣的素湯,如豆腐湯、丸子湯和不翻湯,就是一頓晚飯。
啥叫不翻湯?光這名字聽來就很有些噱頭,不翻其實就是一張綠豆小餅,有小孩子的巴掌大小。把綠豆泡漲磨細兌水調(diào)汁,汁兒不稀不稠,舀一勺攤在鏊子上,用爐火加熱,一分鐘就熟了,不用翻個兒,所以叫做不翻,不翻極薄,一面豆綠一面淡黃,鋪在放好調(diào)料的碗里,用骨頭湯一澆,不翻湯就做好了,吃時再泡上烙饃一張。這種湯食,老少咸宜,
誰也說不清不翻湯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又陪伴老洛陽人過了多少歲月,反正這喝湯吃泡饃的風俗算是流傳下來了。拿一個白瓷碗,碗底放上白胡椒、醋、鹽、味精等調(diào)味料,再放上煮熟的海帶絲、泡漲的粉條、小塊的鴨血,撒上蝦皮和一大把翠綠的、切得細細碎碎的韭菜,再扔一塊紫菜進去,把不翻鋪在最上面,在碗里澆一勺骨頭湯,再附上一張雪白的薄烙饃,一碗不翻湯就齊活了,
不翻湯端上飯桌時,只見漂滿翠綠色碎韭菜的湯中,薄薄的不翻若隱若現(xiàn)。先喝一口湯,燙燙的,酸辣爽口,即使暑天也立刻叫人胃口大開,再夾起不翻嘗上一口,不翻入口即化,有若無物,咽下肚去,唇齒間便有了綠豆的清香,再泡上韌性十足的薄烙饃,頗感“空虛”的牙齒立刻來了勁頭,小小的不翻究竟是誰發(fā)明的,沒人知道,但是在傳說中,這張綠豆小餅來頭可不小。
相傳清康熙皇帝獨自暗訪民情,途經(jīng)欒川縣大洪溝時饑腸轆轆,忽然聞到一陣奇香,原來是一戶人家的老太正在烙餅,便上前討要。老太說:“餅還沒翻,不熟,”康熙皇帝饑不擇食,說:“不翻不翻,救命要緊。”抓起餅大吃,頓覺美味異常,并為這小餅賜了字,于是,這受過“冊封”的小餅再也不用翻了,因此得名“不翻”。(洛陽晚報付璇張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