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形狀上有一厘米寬的寬面、窄如韭葉的窄面、細如發絲的龍須面,也有菱形的面葉兒、綿長不規則的面片等。除了賣所謂的花樣饅頭外,做一般的饅頭掙不到多少錢,尤其是禁止炭火爐以后,利潤空間更小,咱們洛陽身處河南,自古以來都已農業為主,勤勞的洛陽人在滿足自身溫飽的同時也創造了一種屬于自己的飲食文化,饅頭、面條、餃子、米飯,甜面湯,這五種主食在洛陽飲食文化的漫長歲月里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承載著洛陽人賴以生息的生命本源。
1、賣饅頭能有多大的利潤?
除了賣所謂的花樣饅頭外,做一般的饅頭掙不到多少錢,尤其是禁止炭火爐以后,利潤空間更小。一袋(25Kg)饅頭專用粉當地批發價90元,加水和面后能發面約70斤,也就是說加和面水18一20斤(水份最多也就40%),饅頭2.2兩/個,能做318個。售價0.50元/個,一袋面總共能賣159元。一袋面的成本面粉90元、水電氣費、房租、包裝袋、純堿(或酵母)等大約30元左右,
這樣一袋面不算人工費,在農村最多也就賺個39元。如何經營好饅頭店?增加經營品種,饅頭店同行說賣饃,就是賺了個水份的錢。非常辛苦,半夜三四點就要起床加工,一天賣不上去量,光靠賣饅頭很難支撐一個店鋪的,還得兼營包子、油條、電烤餅、酥饃等大眾化食品。口味多樣化,總是吃純堿或酵母饅頭也有吃膩的時候,可以做玉米面、蕎面的,包子既做肉餡,也做菜餡的,自己根據市場需求去開發。
保質保量,酵母還是純堿饅頭,不要使用明令禁止的添加劑。現在食品檢查每年都是不定期的,檢驗不合格罰款不說,還會勒令關門;食品安全責任大,出了問題誰承擔不起;另外,出鍋后饅頭沒有賣相的,堅決不去兜售,另外,盡管幾毛錢的一個饅頭,你連別人的份量也達不到,“回頭客”會越來越少;面粉等再漲價,同行們都沒漲價,別人沒減少份量,你也千萬別搗鼓,別砸了自家牌子。
2、洛陽當地的主食\b都有哪些?
在洛陽大小飯店,服務員都會在點菜結束時向客人拋出一個終極哲學難題:主食要啥?大部分會根據菜單底部選擇:鍋貼、面條、米飯、饅頭、糊涂面條等,遇到“好毛搗”的客人直接來句“啥都中”,讓服務員無所適從。其實,洛陽人的主食不外乎五大樣,我們一起來看一看,1、餃子餃子,漢族風俗,是中國古老傳統面食,也是洛陽人甚至北方人最鐘愛的佳肴之一,有葷餡和素餡兩種。
它源于河南南陽,據說是“醫圣”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1800多年歷史,俗話說:好吃不如餃子。一碗皮薄餡嫩、味道鮮美的餃子,總是讓人百食不厭,餃子的制作原料種類齊全,蒸煮法保證營養較少流失,完美符合中國色香味飲食文化內涵。在洛陽,吃餃子的重要節日,一般都是在冬至和除夕,每年農歷冬至這天,不論是誰,餃子是必不可少的,傳說是“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而在除夕吃餃子,有“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除了冬至和除夕,雖然洛陽人隨時都可以做餃子吃。但是,按照洛陽人的生活習慣,夏天吃餃子的不多,冬天吃餃子的會更多一些,至于為什么,也許跟傳統和天氣有關系吧。最牛的就是,在咱河南有不少食品企業,把餃子做成了大產業,生產的速凍餃子銷售到全國各地,甚至還出口到國外,
不過,這些速凍餃子,吃起來總感覺沒有自己包的餃子香。2、蒸饃蒸饃,咱洛陽人一般喜歡稱之為饃,平時傍晚洛陽人出門打招呼會這樣問:“饃買了秒?”據說出自諸葛亮之手,不知是真是假,洛陽人在60年代,基本上家里是吃不起白面饃的。后來70年代中期,慢慢可以吃上白面饃了,特別是剛出籠的白面熱饅頭,蘸點青辣椒醬,或者拿根大蔥什么的,吃得那是津津有味。
可惜這些年,在城市很少能吃到手工做的饃,大街上賣的饃都是機制的,沒有饃味,不管饃的形狀是什么,又是怎么做的,在這里就不詳細說了。總之,洛陽人要是幾天不吃饃,你問問他們,啥感覺?3、面條洛陽人愛吃面,原因大概與地理環境有關,咱們河南是農業大省,沃野千里,一馬平川,糧食主產區,小麥是主要農作物,所以面食就多,而其中最多的是面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