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寫春聯應當提倡,春聯在以前都是手寫的,這是一種文化傳承。一是手寫春聯根據本人的實際編寫內容,這就使春聯獨具特色,與千篇一律的機印春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無印刷機和電腦的時代,春聯皆用毛筆寫成,一副好的春聯,不但其字體美觀漂亮,而且聯語寓意深刻,不但上下聯要對仗工整,還要有一定的平仄起伏韻律,因此,一戶人家有沒有一定的文化素質或文學修養,從其大門上張貼的春聯便略知一二。
1、為什么說手寫的春聯更有年味?
春聯,是年的象征,也是年的標簽。人們年終時豐收的喜悅,一家人團聚時的歡樂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都會在春聯中體現,因此,春聯不僅代表著一種風俗,更代表著一種文化。尤其手寫春聯更是如此,一是手寫春聯根據本人的實際編寫內容,這就使春聯獨具特色,與千篇一律的機印春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特色鮮明的內容寫在大紅紙上,內容和形式互相配合,更能展現祥和喜慶的氛圍,
2、有多少人在每年春節時堅持手寫春聯?
貼春聯,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習俗,而春聯則是集文學、書法為一體的傳統文化藝術。最早起源于辟邪的桃符,五代時為宮廷聯語,宋代紙張替代桃符,明代初始京都,后傳天下,在無印刷機和電腦的時代,春聯皆用毛筆寫成,一副好的春聯,不但其字體美觀漂亮,而且聯語寓意深刻,不但上下聯要對仗工整,還要有一定的平仄起伏韻律,因此,一戶人家有沒有一定的文化素質或文學修養,從其大門上張貼的春聯便略知一二。
隨著電腦的普及,人們平時很少用毛筆寫字,能看到的手寫春聯實在不多,大多是千篇一律的電腦印刷體,印刷體春聯,不但字體僵硬,內容也是千篇一律,一條街上,家家都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并無一點新意可言。而現在的大多數人,買春聯也不看看什么內容,也不分上下聯,隨意往門框上一貼,愛咋的咋的,其實,就算現在有人能有一定的書法功底和撰寫春聯的文學素養,你要真的擺攤現場書寫春聯售賣,真沒幾個人買,因為真的沒人欣賞得了了,如果白送,他們占幾塊錢小便宜還可以。
3、有沒有必要提倡用手寫春聯?
手寫春聯應當提倡,春聯在以前都是手寫的,這是一種文化傳承,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我們村(那時是生產大隊)社員的春聯,大部分都是我的家兄(曾任集安市一中副校長)和表兄高良田(現為吉林省書協會員、集安市書協主席、楹聯學會會長)寫的。這兩位仁兄從小受到我外祖父(擅長柳體)和我父親(擅長顏體)的言傳身教,酷愛書法,他倆初中到高中畢業回村當社員期間,每到春節前夕,都義務為社員們寫對聯(對子),一直堅持到他倆人考學離開村子為止,
后期我也學著他倆的樣子,給社員們寫對子,但終因年齡小沒耐性,沒堅持下來。“看花容易繡花難”,寫對聯看似簡單,卻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很多內容,楷書行書是基礎,要知曉傳統對子的寫法、內容,還要根據不同社員的要求,編寫他們喜聞樂見的新詞兒,這就需要勤學習,勤動腦。在農村過年,貼對子是必須的,過年貼上對子,才顯得紅紅火火有年味兒,明年有希望,
農民再窮,也要到供銷社買上幾張大紅紙,請人寫對子。農村需要貼對子的地方很多,也很有講究,大門、房門、里屋門、宗譜、灶王爺、天地牌、水缸、水井,甚至豬圈、牛棚、馬廄、雞鴨窩、倉房等等地方,都要上貼對子或春條,一點也不能馬虎。家家戶戶對比,誰家對子字寫的好,內容好,記得一個社員家里人口多,欠了生產隊一千多塊錢的饑荒(那時叫三角債),他便請人寫了一副對聯:“三角債來年年還,艱苦奮斗幾十年”。
4、朱元璋在推廣春聯這件事情上有多大的作用?
春聯,是每到新春佳節時,中華兒女為了寄托對幸福生活的期盼,在門上或者門前柱子上貼上的用紅紙書寫的對聯,它是春節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說起朱元璋和春聯這件事的淵源,他在推廣春聯習俗方面起到的作用至關重要。怎么個重要法呢?1、“春聯”一詞始于朱元璋,2、春聯習俗大規模普及到民間,離不開朱元璋的影響,桃符所謂桃符:是指我們的祖先,用兩塊桃木板分別畫上神荼和郁壘兩位驅鬼的大神來達到驅禍得福的目的,而“桃符”便是春聯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