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當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后,劉備控制的土地就與曹操控制區相連,這樣劉備就分掉了在荊州地區來自曹操的軍事壓力,別以為孫權蠢,孫權算起來是個成熟的政治人物,他肯把南郡借出去,自然有著充足的理由,況且那個時候劉備勢力弱小,孫權認為有能力控制住劉備,所以才借了南郡給劉備,這就是歷史上的“劉備借荊州”了。
1、劉備攻打孫權,孫權同意歸還荊州并交出兇手,為什么劉備不同意?
謝謝邀請;如果孫權同意歸還荊州并交出兇手,開出這樣的條件讓劉備罷兵,劉備如果還不能答應,這也太小看劉備的智商了,因為劉備率兵攻打東吳孫權,會不會旗開得勝?也并不是十分有把握,劉備如果兵不血刃收復了荊州,并懲罰了兇手為關羽報了仇,何樂而不為呢?再說孫權也并沒有那么軟弱,做出如此的退讓和妥協,在“赤壁之戰”中孫權的堅毅、果斷和知人善任品格,怎么都看不到了呢?再說如果雙方交戰,孫權未必就會被劉備打敗,孫權怎么就輕易屈服了呢?顯然是不可能的。
2、荊州是孫權打下來借給劉備的嗎?為什么孫權三番五次和劉備索要荊州?
荊州原有七郡:南郡、襄陽郡、江夏郡、武陵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借荊州準確的說是指借南郡。南郡的治所是江陵城,就是今天湖北省的荊州市,赤壁之戰嚴格來說有兩場戰爭:發生在赤壁及烏林的赤壁水戰和發生在江陵城的南郡攻城戰,兩場戰爭在時間上是延續的,只是地點不同。赤碰水戰戰敗后,曹操率部逃往南郡治所江陵城,孫劉聯軍緊追到江陵城,孫劉聯軍嚴格說來是以周瑜主導的三方聯軍,東吳軍3萬人,以周瑜領導,劉備軍1萬人,以劉備領導,荊州軍1萬人,以劉琦領導,
因為東吳軍占大多部,況且糧草、武器、補給均由東吳供應,而且東吳尚有后備軍,所以聯軍由東吳主導。攻打江陵城時,周瑜主要率部圍攻江陵城,而劉備軍張飛部參于圍城,關羽部在北邊阻絕曹魏援軍,歷經一年之久,曹仁失敗退回襄陽城,聯軍占領江陵城,隨后不久,周瑜被任命為南郡太守,此時荊州被三家瓜分,曹魏占據北邊的襄陽郡和江夏郡的北部,東吳占據南郡的北部、江夏郡的南部,劉備占據南郡的公安、江夏郡的一部(原劉琦駐地)及乘亂奪來的荊南四郡(長沙郡、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
劉備與孫權占據的地盤有些交錯,而且還有飛地,劉備為了向西邊(益州)發展,向孫權提出借南郡(江陵城),孫權同意了,雙方還有一些利益交換,劉備將自己所屬的江夏郡一部讓給孫權作為補償。如此一來,三家的地盤就分得輕清楚,均以荊州為界,這就是借荊州的由來,孫權本欲與劉備共同伐益州,無奈不能越過劉備地盤去益州,孫權放棄伐益州,而劉備獨得益州。
劉備占領益州后,孫權眼紅劉備勢力如日中天,于是向劉備討要荊州(南郡),劉備不肯,說是得到涼州再歸還,劉備如此說,等于是默認借荊州,而需要歸還,孫權因劉備不肯還,大怒,令魯肅、呂蒙率軍準備奪取荊州,關羽與其對峙,并且劉備帶領5萬人馬從益州趕到荊州,與孫權對峙,期間,劉備聽聞曹操領兵進犯漢中,急忙與孫權議和,并將湘水東面的長沙郡、桂陽郡劃歸孫權,雙方以湘水為界,史稱湘水劃界。
3、劉備對荊州勢在必得,后來又為何愿意與孫權瓜分荊州?
湘水劃界,不得已而為之,因為劉備不敢兩面作戰,腹背受敵,雖然有點啰嗦,但這事情還是要追根溯源,從“借荊州”事件(更準確說是借南郡)來說起。赤壁之戰前,荊州一共七個郡,都屬于劉表統轄,曹操南征荊州,劉表正好身故,少子劉琮接任,長子劉琦被排擠。劉琮投降曹操,被遷往青州,曹操追殺劉備,劉備暫居江夏,與劉琦匯合一處,并聯絡孫權,結成同盟,在赤壁之戰擊敗曹操,
曹操北還,仍然占據荊州最北的南陽郡。劉備立劉琦為荊州牧(劉備自己實際掌控),火速吞并了荊州南部的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個郡,周瑜經過苦戰擊敗曹仁,奪下南郡(部分地區仍在曹操掌控中),至此,曹操占據南陽郡(加小部分南郡)、東吳占據南郡(大部分)、劉備占據荊南四郡,最后的江夏郡劉備、孫權、曹操各占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