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間起止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引言春秋戰國期間,封建領主爭霸戰爭摧毀了奴隸制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戰國程春秋亂世中,秦始皇開創并延續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春秋被稱為春秋根據當時的編年史,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而戰國主要是因為當時的諸侯國很多,連年戰亂叫戰國。
七國:秦、齊、楚、趙、魏、韓、燕。春秋末,韓、趙、魏消滅了支氏之后,金被瓜分,建立了趙、魏、韓國、三晉、秦、齊、楚、燕七個國家,又稱戰國七雄,歷時403年至221年。除了戰國七俠之外,還有岳、巴、蜀、宋、中山、魯等其他大國。還有鄭、魏、滕、鄒、費等小國,但實力和影響力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夾縫中生存,最后都被七雄滅了。延伸信息:百家爭鳴。由于郡縣制的加強,獲得土地、財富和人口的國家不斷進行兼并戰爭,促使這片自春秋時期以來一直處于戰爭狀態的土地逐漸進入新時代。戰國程春秋亂世中,秦始皇開創并延續了百家爭鳴的文化潮流。這是中國思想和學術發展的黃金時代,史稱“百家爭鳴”。中原地區經濟技術的新發展,各國紛紛展開的國家改革以增強實力,名人的縱橫合作,老將軍的爭斗,這些都涌現出來,為后人提供了大量的典故。
春秋戰國時間起止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屬東周時期。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這段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東周晚期至中原統一前各國混戰的時期。擴展資料春秋 戰國期間社會上踐行俠義文化,“士為知己者死”,荊軻留下了一首“風蕭蕭水冷,壯士一去不復返”的送別曲。戰國培養學者的潮流風靡時代。著名的“魏有信,楚有春,趙有,齊有,諸下士喜客相倚”。這些學者掙脫了奴隸制的束縛,在世界各地奔走呼號,各抒己見,活躍了戰國時代的學術氛圍。
3、為什么叫 春秋,為什么叫 戰國?春秋被稱為春秋根據當時的編年史,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而戰國主要是因為當時的諸侯國很多,連年戰亂叫戰國,春秋 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學術氛圍活躍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分裂時期,東周在-0(公元前256年)后期被秦國所滅,所以-1 戰國這一時期并沒有完全納入東周,引言春秋 戰國期間,封建領主爭霸戰爭摧毀了奴隸制舊秩序,給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是,戰爭的結果加速了統一的進程,促進了民族融合,加快了變革的步伐,隨著新興地主階級的日益壯大,他們相繼在各諸侯國開展變法運動,新的制度最終建立起來。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成為諸侯國中最強的,后來發展成為統一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