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拔節期管理還是以促進小麥生長為主,不論是澆水、施肥、病蟲害防治、預防倒春寒,都是保證小麥安全正常生長,時間進入3月下旬,小麥已進入拔節期,因此希望根據自家小麥的生長情況,做好對應的管理。根據小麥苗情可分為以下三類進行管理,小麥春季管理的好壞直接關系麥田群體的變化。
1、春季小麥怎么管理才能豐產?
小麥從返青到抽穗兩個多月,經歷了返青、起身、拔節、孕穗四個生育時期。在此期間,小麥處在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根、莖、蘗、葉、穗同時生長的時期,分蘗向兩極分化,這時的肥水管理決定著穗多、穗大,因為這時小麥對水肥要求迫切,反應敏感,一般需水占全生育期總水量的50%以上,需肥占5o%左右,是小麥豐收的關鍵時期,需要及時加強春季麥田管理。
春季麥田劃鋤,既有促進麥苗生長發育的作用,又有控苗的效果,因此,要根據不同情況因苗進行,對弱苗返青期早劃、淺劃、有利提溫保墑,促進麥苗早發。對旺苗返青起身,拔節連續深劃,抑制春季分蘗孳生,控制麥苗徒長,防止倒伏,對土壤板結,雜草較多的,要及時勤劃,細劃,以利松土通氣,除草保墑,促苗快發,一般高產麥田,水肥充足,群體較大。
如果春季水肥使用過早,會造成小麥分蘗過多,中部葉片過大,基節拉長,引起田間郁閉,發生倒伏,小麥進入拔節期,正是需水肥的“臨界期。”分蘗向兩極分化己經明顯,這時追肥澆水對春季分蘗不起作用,可以主攻穗大粒多,如果這時水肥不足,會加重小麥花敗育,降低結實率,并影響上部葉片生長,降低光合作用,影響產量。所以要強調“小麥拔了節,水肥不能缺,
”麥田后期土壤含水量宜保持在最大持水量的7o一75%,如果遇干旱應及時澆水。第一次在抽穗期澆水,叫“抽穗揚花水,”這一水可減少籽粒退化,第二次在開花后5一6天澆,叫“灌漿水,”這一水既減少籽粒退化又保證籽粒灌漿用水,第三次在開花后20天左右澆,叫“麥黃水,”這一水既利于籽粒正常成熟,也為后作創造良好的底墑,
澆水次數應因地制宜,群體偏大或有貪青趨勢的高產田可不澆麥黃水,只澆灌漿水。灌漿后麥穗己較沉重,為防止倒伏,應選擇晴朗無風的天氣澆水,防治病蟲害:后期除繼續防治銹病、白粉病、粘蟲、蚜蟲外,還應注意赤霉病、全蝕病等病毒的防治。防治赤霉病可噴灑波美o、3一0、5度石硫合劑,防治全蝕病可在小麥抽穗灌漿期,趁病狀明顯時,徹底拔除病株,帶土攜出地外集中燒毀。
較大的發病中心,應先做好標記,麥收后深埋發病中心的麥茬,并將病土深翻入地下或換土,此外,還應注意嚴格種子檢疫,無病區不要到病區引種。嚴禁用病殘體及病土漚肥,也不要與禾本科作物連作,適時收獲:“蠶老一時,麥熟一晌。”小麥成熟很快,只有適時收割,才能保證增產增收,小麥適宜收割期是蠟熟中末期,提前或延遲收割,都會影響產量。
蠟熟前期收比蠟熟末期收減產3一5%,完熟期收,每延誤一天減產1一2%,延誤六天減產9%,如果繼續延誤下去,不但減產嚴重,還會使籽粒蛋白下降,品質變劣,甚至遇雨或冰雹造成嚴重損失,小麥蠟熟中,植株下枯上黃,葉節微綠,穗黃褐,籽粒飽滿發亮,用手指甲掐可見痕跡,用小刀切軟而易斷,但不變形,種子含水量25%左右。
2、冬至將至,河南小麥拔節孕穗,能成熟嗎?今年氣候怎么了?
看到這個問題真的不知道是該笑,還是該哭,現在真的有這么多人不知道糧食怎么來的嗎?還是故意裝傻充愣?冬至將至,小麥拔節孕穗,還想著成熟收獲?別做美夢了!這些小麥要絕收的!!小麥拔節孕穗按照正常生長時間計算,基本上都是在清明節之后的事情,現在拔節孕穗只要遇到冷空氣,出現零度以下的天氣,小麥穗就全部凍壞了,根本就不會揚花結種。
現在最好的補救措施就是把這些拔節孕穗的小麥全部拔掉,或者用機子旋掉,趁著天氣還沒有連著上凍,抓緊試駕種晚小麥,播種的時候麥種多用點,就算小麥過了春節再發芽也沒事,雖然現在種子晚小麥產量會有點降低,但總比絕收強太多了。今年看到好幾次新聞說這個事情,一個是安徽南部的,一個是河南南部的,因為這兩個地方今年遇到的雨水不是很大,今年種植小麥的時間比較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