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北京到現在快20年了一直在跟山西人打交道,認識的山西人主要是太原,大同,運城,長治人。為什么有那么多山西人移民內蒙古地區呢,不僅是口音像,山西洪洞縣有一座霍山,安徽也有一座霍山,山西洪洞縣邊上有一個霍州市,安徽也有一個霍山縣,自然環境惡劣,被迫離鄉背井古徽州有一句古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而山西也有這么一句話“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1、你有沒有接觸過山西人?山西人在你印象里怎樣的?為什么?
從來北京到現在快20年了一直在跟山西人打交道,認識的山西人主要是太原,大同,運城,長治人。山西人給我的印象最深的是穩重,年輕人也好年長者也罷,大部分都很穩重,個別除外,說話辦事不夸大,不浮躁。做事踏踏實實,財富更是不顯山不漏水,大街上辦公室里,生意場上,酒店里坐在一起的山西人看著普普通通,保不齊哪位就是身價過億。
年輕一輩的煤二代也有不靠譜的,雖然一開口是山西口音,但是表現出來的跟山西人整體形象極其不符,山西人給我的另一個深刻印象是對金錢的理解,世面上很多商界大佬貌似這幾年山西人少,其實是山西人更低調,更講本質。生意的本質是什么?利潤,利潤是什么?現金,硬通貨,什么股票,債券,山西人一般不扯這個,金條古董才是硬道理。
2、為何有人說覺得山西人和安徽中南部人說話很相似呢?
不僅是口音像,山西洪洞縣有一座霍山,安徽也有一座霍山,山西洪洞縣邊上有一個霍州市,安徽也有一個霍山縣,山西長治市原來的稱呼是“潞安府”,安徽霍山那一帶也有一個“六安府”。過去寫作:陸安府,現在叫做六安市。僅僅是巧合嗎?當然不是,恐怕不僅僅是朱元璋移民的結果,和歷代“衣冠南渡”有很大的關系了。衣冠南渡的那些人,他們從山西的中南部來到了安徽中南部,艱苦備嘗,安頓下來,
3、52%的內蒙古人都來自山西,當年的山西人為何走西口?
南方的安徽、北方的山西,古代因為惡劣貧苦的自然環境培養出了封建社會最強大的兩大商幫——徽商與晉商。明末到清末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大量的山西人移民蒙古尤其是內蒙古地區,極大改變了內蒙古中部的人口、文化結構,產生了巨大影響,那么,為什么有那么多山西人移民內蒙古地區呢?第一,自然環境惡劣,被迫離鄉背井古徽州有一句古話“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而山西也有這么一句話“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
”形容的都是當地的環境惡劣,生存艱難,山西北部自然環境惡劣,競標發生各種自然災害而且土地貧瘠,當地生存非常不容易,為了生存,當地人經常出走在外也是常有的。而另一方面,清末山西發生了著名的“丁戊奇荒”,極端變化的惡劣天氣,近代最嚴重的旱災,加上當地河川稀少缺乏水源,當地百姓為了生存大規模出走,第二,清末移民實邊,鞏固疆域之舉清朝末年,統治風雨飄搖,尤其是北方的沙俄不斷滲透使得清朝版圖非常不穩。
為了鞏固疆域,清朝一改“封禁邊塞”的傳統,尤其是喪失了外東北、外西北之后,沙俄又開始對蒙古地區虎視眈眈,蒙古地區地廣人稀,可耕地等各種資源非常豐富,清朝鼓勵移民戍邊,主動招募大量來自于山西、河北等地的貧苦百姓,移民到漠北、漠南地區,開發土地。山西緊臨當時的察哈爾、綏遠等內蒙古各地,自然也就“近水樓臺先得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