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河南安陽在地理位置上屬于河南,但方言卻不是河南話。河南有沒有象,已經在問答里回答過了,河南做為地名出現是在唐朝,唐朝設立河南郡,后來改為都畿道河南府,除了上面分析的戰亂、災害、缺少出海口等因素,影響了河南經濟的發展,導致河南經濟落后的還有以下因素。
1、為什么河南安陽屬于河南,但方言卻不是河南話?
為什么河南安陽在地理位置上屬于河南,但方言卻不是河南話?這兩種方言我都會說,應該能很清楚的回答你。其實這個問題在我小的時候也很困惑,為什么我生活的地方每變一次,周圍的人說話都不一樣呢?要回答你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先來確認一下你所說的安陽話的使用范圍,安陽不大,但從西向東有三種方言,西部山區說林州話,安陽市區說安陽話,東邊內黃滑縣地區說中原官話,也就是你說的河南話。
這三種方言中,大家都能聽懂的是內黃和滑縣人說河南官話,然后聽著有點費勁的是老城區說安陽話,最難聽懂的是西部山區說的林州話,如果沒有一點基礎,那簡直就是聽天書,安陽話和林州話不屬于河南官話,是晉語的一種,屬于晉語系-邯新片,他保留了一些古漢語的詞匯,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晉語在山西絕大部分以及陜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內蒙古河套地區等地使用,
晉語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掉,說晉語的地區雖然口音也不完全相同,但是互相能聽懂,而且發音相似。安陽話屬于晉語,這個在我第一次去大同的時候深有感觸,大同人說話我就覺得特別親切,說不上來為什么,但是就是有種見老鄉的感覺,應該是我們的語言發音相似、俚語相同的原因,安陽人說晉語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大部分安陽人都是從山西移民到河南的,從明朝到民國一直有山西人往河南遷徙傳統。
大家都熟悉的明朝初期山西洪桐大槐樹移民,就是最大規模的一次遷徙,好多安陽人都認洪桐大槐樹是自己的老家,我們家也是從山西搬到來的,我父親親口告訴我,他爺爺那輩山西災荒,全家從山西平順縣遷到安陽縣,我自小說的就是地道晉語。安陽市區由于地處平原,交通便利,是豫北的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人多,安陽話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也融入了一些河南話的影子,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方言文化,而西部山區的林州話,由于地勢險要,交通不便,環境封閉,語言上更加保留晉語的特色,
2、中原本來是陜西關中平原的簡稱,為什么現在中原變成了河南?
首先這個命題本來就是個偽命題,是偷梁換柱的概念。中原這個概念在古時候并不是一個固定的區域概念,沒有具體的范圍與界限,它即不是專指河南,也不是專指關中,它是一個籠統的地域、文化概念,大致范圍就是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指黃河文明圈,即商朝周朝文化區域范圍內,首先“中原”剛開始不是一個具體的地理概念“中原”一詞剛開始它不是指具體的某個地方,而是指原野的中間,“中原逐鹿”這個成浯也是指追逐原野上的鹿。
商朝時期為區分自己與周邊民族,把四周稱為東夷、北狄、西戎、南蠻,后來周朝繼承了這一理念,并通過禮法對這一理念進一步強化,認為周朝統治區域內(含各諸侯國)是天下之中,四周則是蠻夷。后來“中原”概念又拓展到文化領域,認為周文明發達,周人舉姿有禮,作事有規矩,住的是城池,而且有文字,懂得恥辱,而周以外的四周部落則是未開化的野人,沒有文字,茹毛飲血,不知羞恥,住的是帳篷,父母子女不分。
所以為了區分這種文明與野蠻,周人就把周文明稱為中原文明,而四周則稱為蠻夷,“中原”作為地域概念在古時候覆蓋范圍非常廣,而且形成也較為漫長。原來是指以河洛盆地為中心的商朝統治區域,后來是周朝統冶區域,包括整個河南、陜西中部、山西中南部、河北中南部、山東西部、安徽江蘇西北部,也就是黃河中下游地區,關中平原是中原地域概念下的一部分,是分子與分母的關系。
這個時期區別于中原地區的國家主要是楚國、吳國、越國等長江流域的國家,因此楚國“不服周”,一直向北擴展,占領了黃淮流域的廣大地區,最后加入到中原國家的行列,吳國、越國強盛后也開始參與中原爭霸。西方的秦國就更不用說了,秦穆公就開始參與中原爭霸,到了漢代“中原”的概念進一步擴大,泛指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包括現在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陜西、安徽江蘇北部等廣大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