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是十三州之一,你可以理解為荊州省,劉表主政荊州的190年到207年間,荊州的治所是在襄陽城,劉表等荊州文武官員都是駐在襄陽城的。必須要區別今天的荊州與三國時期荊州的不同,三國的荊州是一個省,今天的荊州是一座城,雖然現在湖北省荊州市的城墻上確實寫有‘’荊州‘’二字,但那是經過幾百上千年的演變,荊州已經由一個省變成一座城了,概念已經完全不同了。
1、傳說中的舜帝分天下為12州,十二州分別是什么州?每個州的鎮山又是什么山?
作者:知北游一、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今天這篇稿子來自于我的好友知北游?!笆荨焙汀笆健钡恼f法出自《尚書·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這里要說明一下,在魏晉以前,現在看到的《舜典》只是《堯典》的一部分,所以漢代人的說法是十二州的說法是出自《堯典》,比如《漢書·王莽傳中》里說:“惟在《堯典》,十有二州”,就是這個意思。
認為劃分十二州是在帝堯時期,比如《漢書·地理志》里說:“堯遭洪水,褱山襄陵,天下分絕,為十二州,使禹治之,”又《谷永杜鄴傳》里說:“堯遭洪水之災,天下分絕為十二州?!倍⒌搅宋簳x時期偽造《古文尚書》,把《堯典》從“慎徽五典,五典克從”開始腰斬了,又在前面加上“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于帝,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玄德升聞,乃命以位”這28個字,算作《舜典》。
先秦的《尚書》里的確有《舜典》這一篇,大概戰國末期的時候就失傳了,其部分內容還保留在《孟子·萬章上》里,《書序》里也保留著這個篇名,魏晉時期偽造《古文尚書》的人為了弄出這一篇來,割裂了《堯典》湊數的,《舜典》里說“肇十有二州”,根據偽《孔傳》的說法:“禹治水之后,舜分冀州為幽州、并州,分青州為營州,始置十二州。
”就是說本來只有九州,是舜從冀州中又分出來幽州、并州,從青州中分出來一個營州,加上原來的九州,就是十二個州,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里明確地給出了十二個州的名稱:“十有二州,謂冀、兗、青、徐、荊、楊(揚)、豫、梁、雍、并、幽、營也,”三、根據唐代孔穎達《尚書正義》的解釋:“於禹治水后,始分置十有二州,每州以一大山為鎮,殊大者十有二山。
”話是這么說了,可是誰也給不出這十二座山的具體名稱,因為《周禮·職方氏》里只認九州說,給出了九州中各鎮山的名字:揚州會稽,荊州衡山,豫州華山,雍州吳山,冀州霍山,并州恒山,幽州醫無閭,青州沂山,兗州岱山(泰山)——九州有九山,沒有十二個,實際上,關于九州、十二州之說古本無定論,所以弄得古人也頭疼,比如《書經傳說匯纂》里說:“《爾雅》有徐、幽、營而無青、梁、并,青入于徐,梁入于雍,并入于冀也,此殷制也。
《職方》有青、幽、并而無徐、梁、營,蓋周又分冀為并,而并營于幽,復禹之青而省徐入青也,”弄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楊時就很干脆地說:“十二州、九州或分或合,因時而已,不必強為之說”。就是想強為之說也說不清,因為古書可以給出十二個州名來,卻給不出十二個山鎮的名稱來,唯一說到天下十二座名山的,是《史記·封禪書》,里面說:“及秦并天下,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
”其中自殽以東名山五:太室(嵩山)、恆山、泰山、會稽、湘山;自華以西名山七:華山、薄山(襄山)、岳山、岐山、吳岳、鴻冢、瀆山(汶山),這是秦代祭祀的天下十二座名山,四、劉起釪先生在《尚書校釋譯論》里指出這十二座名山“在華西者七,而華以西只有梁、雍二州,其余十州皆在殽以東(惟并州勉可說在殽之北),則十二山根本無法分配給十二州。
鄭玄、偽傳、蔡傳只是空口說十二山為十二州之鎮,他們能指出十二州州名,卻無法指出十二山山名,故王先謙《孔傳參正》云:‘十有二州則山鎮當十有二,無文可知?!币簿褪钦f,十二州名是有的,但是各州的山鎮,只有九州的九鎮有明確記載,其他三州沒有記載,實在是沒法知道,可總有人不甘心,要給湊出十二座山鎮來,比如清代學者朱駿聲在《尚書古注便讀》里先說了《周禮·職方氏》的九州和九山鎮,又說:“此外無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