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將落戶光明區,光明科學城將在10-20年時間內建成比肩波士頓的一流國際科創中心。雖然我對光明潑了這么多冷水,但對于自住或者長期投資的買家來相比于深圳其他區域,光明還是不錯的,畢竟光明最大的優勢是處在大灣區科技走廊上,而且政府手中有大量空地可供開發,如光明科學城占地99平方公里,是南山科技園的幾倍,將來13號線將其與松山湖及南山科技園串聯起來,形成一個真正的科技軸線。
1、深圳光明科學城空間規劃過審,將如何建設世界一流科學城?
謝謝邀請規劃效果圖,猛一看有點當初坪山新區成立后沿著深汕公路規劃的CBD效果圖呢,標準的“三山夾兩谷,一路引出入”的生態科技架勢,科學城核心區項目選址位于新湖辦事處轄區東北側,涉及新羌和圳美兩個社區,用地面積約182.21萬平方米。現在大學城已經不時新了,大城市都在搞科學城廣州的科學城已經搞了十來年了,在廣州東面的增城境內,我還抱著投資的心態在那邊買過房,說是投資,其實只是兜里沒錢,在荒郊野外買房便宜點,有個科學城的概念心里多少有點安慰而已,
深圳最初是沒有這個打算的,畢竟西麗的大學城都還沒有搞好,但是看見東莞在松山湖搞產業創新和各種科學實驗基地,搞得有聲有色,把華為等大企業都收過去,還搞了一些世界級的高端材料實驗室,深圳開始有點慌了,再加上深圳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產業升級成功后,更是意識到建設前沿科技高低的重要性,緊跟大灣區建設概念,光明的科學城規劃就上馬了,其實光明那邊除了技工類學校,是沒有高校和科技人才儲備資源的。
前沿科技類研究基地,需要企業社會力量的參與其實國內各種實驗室,研究基地著實不少,除了一些做國家的前沿科技項目的,以及大國企搞的,其他的基本上沒有什么可以拿出來改變產業改變老百姓生活的成果來,都在體制內做學問而已,深圳的成功本身就說明了一點,需要發動社會,引導企業的積極參與,才能更有效的瞄準產業做研究,才能最快最好的完成產品轉化。
且讓我們看看這個科學城建設有多少社會力量的參與吧,現在的實際情況,還是有不少山山水水的空間的,涉及到的拆遷也主要以企業工廠為主,落實起來應該比較快如何建設成為一流的?能夠最終形成科技產業集聚地就行,其實硅谷和中關村核心地帶都不大,但蘊含的能量卻大的不得了。什么時候大家都不往南山科技園擠,而是往光明跑,那就差不多了,
要做到這樣,政策引導,企業參與,社會期待,這三方面都缺一不可,最怕光明只是借這個概念把過去的制造業廠房翻新一遍了,前些年搞雙創,寶安就有很多廠房變為“孵化器”,實際上是拿著稅收優惠政策,做二房東。也正因為如此,深圳的雙創孵化效果跟帝都北京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我們”街坊在線“,是讓社區的街坊朋友們在手機上來介紹管理自己社區里的租房和生活服務需求,只要本地服務好,并形成了交易,就能拿大頭收益。
2、總投資過百億,深圳光明科學城配套區建設拉序幕,四重點項目開工,你怎么看?
這兩年看房子跑了很多地方,也看了不少深圳政府的一些規劃,從我個人觀點來看,大空港和光明是目前潛力大而且確定性非常明確的區域。對于深圳這樣發展面積十分有限的地方來說,發展潛力最大的區域應該是具備以下三點:第一是要有大規模可開發土地(舊改阻力太大),第二是距離最核心的區域還要近(深圳未來至少5年內,最核心的發展級都在前海片區、深圳灣后海總部基地、科技園北、留仙洞總部基地組團區域)。
第三是本身地塊就有很高的產業和發展格局,這兩塊區域都具備這三點。大空港的規劃確實是很牛的,聽到很多關于規劃、產業等方面的規劃,如雷貫耳,結果能干成什么樣是很值得期待的。但是這里缺點也很明顯,由于是機場附近,產業配套究竟能達到怎樣的程度可能大家都還打很大的問號,畢竟全球范圍內鮮有在機場附近發展打造超高水平產業區的先例。
另外,機場附近必然噪音問題是讓人難以忍受的痛點,我現在住大鏟灣附近距離機場還有不小距離,不關窗的話噪音影響確實挺大的。但無論怎么說,這個區域必定是未來5-10年的發展極,另外一個價值洼地必屬于剛剛升級為行政區的光明,有以下理由可以凸顯它的價值:1.政府重點大力發展的投資千億級的鳳凰城(目前已投資超2000億),以及其包含的高新技術企業總部基地,屆時隨著13號線的開通并于東莞對接,深圳灣后海總部基地、科技園南北區、留仙洞總部基地、光明鳳凰城、松山湖高新區連成一條全國頂尖的高新技術產業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