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山》詩中的古隆中意境雋永,蘇東坡借景喻人,對諸葛先生人格魅力給予崇高禮贊;我們現在看到的古隆中,其前身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的”隆中十景”(南陽武侯祠”臥龍崗十景”在襄陽的文化鏡像),1893年改現名”古隆中”并建造同名石牌坊。”劉保林是明白人,在他看來”古隆中”真偽并不重要,”敦信勸忠”才是襄陽人建造”古隆中”的價值所在。
1、你們對襄陽的古隆中了解多少?
感謝網友”鄂小貝”邀答。東晉之前的典籍文獻沒有任何”隆中”記載,早期的”隆中”先后有東晉王隱《蜀記》隆中(沔之陽隆山—隆中”亮故宅”)和習鑿齒《漢晉春秋》隆中(南陽鄧縣—襄陽城西”亮家”隆中)兩處記載,其位置大體分處漢水兩岸;因上述記述均語焉不詳,故均無法在東漢地圖上準確定位,導致后人對兩處隆中難辨真偽。
以此二”隆中”為雛型,后世文獻中出現了多處關于”隆中”的記載,同樣是散處漢水兩岸,令人莫衷一是,”南陽諸葛廬”所在的南陽臥龍崗,在眾多文獻和詞賦中也被稱做”隆中”,時間跨度縱貫數個朝代。清朝光緒年間,曾任權兵備使者的華陽人劉保林撰《隆中草廬碑記》:”昔人云,南陽諸葛廬,武侯亦自謂躬耕南陽,考南陽有諸葛宅,相傳即三顧處。
今襄陽距城三十里,又有諸葛廬舊址,歷朝士大夫相繼修葺,大概皆追仰前徽,好賢慕名之盛心也,此敦信勸忠之心,誠不必問斯廬之真偽。”劉保林是明白人,在他看來”古隆中”真偽并不重要,”敦信勸忠”才是襄陽人建造”古隆中”的價值所在,蘇軾《萬山》詩提及了一處“傳云(傳說)”中的古隆中:”回頭望西北,隱隱龜背起。
傳云古隆中,萬樹桑柘美”——這個”隆中”在萬山西北方向,是一處隱然隆起并被桑柘樹覆蓋的緩丘,顯然不是現在位于萬山西南的”古隆中”或一百多公里之外的南陽隆中(臥龍崗),個人認為”隆中”一詞最早出現于和《桃花源記》作者、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同時代的王隱、習鑿齒二人著述,到底是紀實還是虛指,本身就值得琢磨;況且又歷經千百年傳承演繹,”隆中”已淬煉成遠離實體窠巢的故居文化符號——我們無法解釋典藉文獻中面貌各異的各處”隆中”所本為何,也無法解釋今天的襄陽古隆中,為何位于史載“自漢以北為南陽”的東漢南陽郡地盤之外,正是這個緣故。
《萬山》詩中的古隆中意境雋永,蘇東坡借景喻人,對諸葛先生人格魅力給予崇高禮贊;我們現在看到的古隆中,其前身是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的”隆中十景”(南陽武侯祠”臥龍崗十景”在襄陽的文化鏡像),1893年改現名”古隆中”并建造同名石牌坊,此一”隆中”歷經上世紀80年代以來數次大規模建設升級,業已成為國內外頗具知名度的風景名勝區和諸葛故居紀念地。
2、明清建筑襄陽“古隆中”,算不算古跡?
東湖先生寫到:日前與二三摯友到襄樊古隆中一游,這地方青山環繞,松濤蓊欝,花霧迷離,是一個好的去處。說是風景名勝,倒也實至名歸,但人文底蘊與南陽臥龍崗相比,遜色多矣。入門后,第一個景點稱“古隆中”石牌坊,乍看古趣盎然,可是聽導游小姐說,此坊修建于1893年,與毛澤東同年,嚴格說只是一個近現代產物,丁寶齋將石牌坊稱之為“隆中的標志”,這個標志恰好坐實古隆中不古。
隆中的石牌坊修建于1893年,而且只有一個,而南陽臥龍岡有三個石牌坊:大門外的一個“千古人龍”石牌坊,修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山門內的“漢昭烈皇帝三顧處”石牌坊修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武侯祠后院的“三代遺才”石牌坊修建于康熙二年(1663年)。可見,南陽武侯祠刊刻最早的石坊早于“古隆中石坊”兩個多世紀,另外,“古隆中”一詞的提出應該也是此時,距今也就100多年,
“古隆中”石坊的確不“古”,這個“隆中的標志”還是應該實至名歸吧。此外,還有網友西嶺千秋雪比較兩地武侯祠內的古樹,這也是一個很聰明、很獨到的觀察角度,我們知道,大凡著名的古建筑、故居、祠廟周圍,始建和重建時多會栽種一些松柏、銀杏、蠟梅等生長期較長的樹木,存世時間有時會長達數千年,其壽命遠遠超過古建筑(多為數十年至數百年,元代建筑今已極為罕見了)和石碑(多為數百年至1000余年,存世的唐碑今已極少了,漢碑可謂鳳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