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和廈門一樣,都艱難被認可為各自民系的代表,只是汕頭相對廈門來說狀況要好很多,畢竟潮汕三市,汕頭是名列其中的。汕頭地處省尾國角,地理優勢也比不上廈門,汕頭和廈門,同是特區,起步時差不多水平,汕頭在大灣區計劃之內,只能是希望汕頭抓住機遇,再來個拍桌實干的領導人(有魄力)引領汕頭再次騰飛。
1、汕頭和廈門,哪里發展更好呢?
汕頭和廈門,同是特區,起步時差不多水平。但是,幾十年后的今天,廈門發展比汕頭好,這是我作為一個普通汕頭市人的看法,我曾經到廈門旅游,雖則是走馬觀花,也覺得贊嘆:廈門不只新區蓬蓬勃勃發展,而且老區喚然一新――舊貌換新顏!這引起我的反復思考:1.作為經濟特區,汕頭格局小,起步時只劃龍湖區為特區,“船上看郊區,越看越好看”,用小農經濟的思維發展經濟,盡管發展快,但格局太小了。
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才把特區擴至全汕頭,必然發展不如廈門。廈門作為經濟特區,一開始就格局大,老區與新區同步發展,統籌兼顧,領導有方,因而發展快,2.汕頭是廣東省三個經濟特區之一,深圳發展快,吸引了不少汕頭人前往發展;廈門是福建省的唯一經濟特區,又靠近臺灣省,易吸引臺灣人的投資,因而發展快。3.汕頭地處省尾國角,地理優勢也比不上廈門,
2、營商環境,今年汕頭如何趕超廈門?
營商環境涉及面就太廣了吧。改革開放從鄧爺爺畫個圈到現在,汕頭已被多少城市超越且差距之大,20年前多少人一提到打工就會想到汕頭經濟特區去,而現在是請都請不來,還不如在家種地。現在汕頭每年外出創業打工的人應該也有三分之一吧,還有些常年在外定居的。其他流動人口是少之又少,靠本市常駐人口,很難帶動實體經濟。城市環境也大概呆滯荒廢了得有20年左右了吧,等到近幾年才開始有拓新建設,
汕頭乃僑胞之鄉,一直以來也是依靠海外僑商點滴投資關懷得以延續。港口城市貿易往來低迷,雖有內衣,玩具,不銹鋼,陶瓷產業支撐,可汕頭經濟也是不盡人意,拿汕頭不到三線城市和廈門市比,甚至趕超,也不是不可能,就是不知道得再趕多長時間才可以。汕頭在大灣區計劃之內,只能是希望汕頭抓住機遇,再來個拍桌實干的領導人(有魄力)引領汕頭再次騰飛,
3、汕頭和深圳同時發展,為什么汕頭那么落后?
實話說,潮汕三市協同發展,向著以汕頭為主、潮州和揭陽為次的同城化方向發展會非常有前景,能夠有效地統一規劃,整合資源。不像粵西只能湛江和茂名同城發展,而且整合還比較難,可惜的是,潮汕三市到現在并沒有什么大的動作,可能還要往后推。潮汕三市整合資源十分重要,三市各自的面積都太小了,獨自發展會慢很多,而且上限比較明顯,畢竟基本上不可能如同北京上海那樣有諸多優勢而利用比較小的土地發展起來,
三市加起來的話面積和湛江差不多(這個我沒有具體比較過,不過看起來是差不多的),gdp是湛江的兩倍,前景很可觀。所以我的觀點是,如果優先發展粵東,三市資源整合是一定的,畢竟汕頭不像湛江有那么大的地方,不像粵西這邊,資源優先提供給湛江都沒問題,因為湛江有足夠的地方鋪設產業鏈,就像中科煉化、巴斯夫,這些帶動的產業鏈湛江完全能夠吃得下。
省政府給粵東粵西的項目只能是大型工業項目,像類似格力、華為所在的這些高科技產業省政府不會給的,也給不了,人家也不愿來,而這些大型工業項目帶來的產業鏈要有足夠的土地,其他資源如實驗室、醫院、大學等都是次要,對城市發展帶動相對來說是有限的,遠不如工業項目的帶動作用。所有基礎設施粵西都比粵東慢好多年,有的甚至十幾年,比如高速,動車,高鐵,跨海大橋,跨海隧道,機場!潮汕地區交通現在已經很完善了,高速已經形成小環線了,
還有一點,僑資對汕頭投資不少的,只是很多人老愛拿汕頭去和珠三比,就汕頭利用僑資的數量和體量,應該會比同為僑鄉的江門多的。汕頭的電廠,碼頭,海灣大僑,樓旁,學校僑資背景的大把,工廠也不再少數,都在補短板,粵西現在連高鐵都沒有,粵東和粵北這方面都比粵西好,粵西的話看湛江了(粵西的很多投資都投給湛江了),湛江未來會有五條高鐵,高速也不差,玉湛高速今年通車,南寧到湛江的高速預計明年開工(有的說是今年會開工,雖然這個可能性不大),湛江國際機場22年完工,港口40萬噸那個好像是24完工(這個不太記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