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河南祭灶節的風俗,河南祭灶節在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條、白菜、海帶等作成”祭灶湯“端至老灶爺牌位前,然后再供上用糖糊或麥糖飴制成的芝麻酥,稱“祭灶糖”,因“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故于祀時以糖餅粘神口使勿言”,祭灶節的來歷和習俗:祭灶節在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這便是祭灶節的來歷。
相傳每年的小年是灶神上天去跟玉皇大帝八卦的時候,灶神會跟玉帝八卦每家人的生活瑣事,玉帝就根據灶神的八卦然后制定獎懲,人們既是凡人就可能做了很多錯事嗎,當然希望灶神能到玉帝跟前說些好聽的,所以就在灶神臨走前給灶神供上糖瓜等貢品,取義嘴甜,說好聽話,還有一種說法是糖瓜很粘牙,灶神吃糖瓜會粘住牙不能開口說話所以八卦固然沒有了,所以就沒有玉帝的懲罰拉
河南祭灶節在祭灶日晚上,家家用豆腐、粉條、白菜、海帶等作成”祭灶湯“端至老灶爺牌位前,然后再供上用糖糊或麥糖飴制成的芝麻酥,稱“祭灶糖”,因“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故于祀時以糖餅粘神口使勿言”。河南祭灶節活動有哪些祭灶王,在院內立桿,懸掛天燈,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隱惡揚善之詞,嚴禁婦女主祭,婦女只能在內室掃除爐灶。祭完之后,將灶君神像揭下,與紙元寶等一并焚燒。掃塵土,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干凈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剪窗花,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
3、祭灶的來歷和風俗是什么?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祭灶是一項在漢族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傳統習俗,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淵源演變,民間祭灶,源于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后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節的來歷和習俗:祭灶節在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這便是祭灶節的來歷,祭灶節,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