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可以說黃梅戲成為五大地方戲曲之一的,完全是安慶人表演黃梅戲,把黃梅戲繼承、發(fā)展、壯大的。黃梅戲的語言是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diào),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jīng)在安慶地區(qū)流行,早期的黃梅戲一般認為發(fā)源于湖北黃梅縣,但是現(xiàn)在的黃梅戲和早期的黃梅戲已經(jīng)有很大的不同,她由安慶人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又吸收了徽調(diào)、青陽腔等發(fā)展延伸而來,所以我認為把黃梅戲的發(fā)源地定為湖北黃梅縣和安徽安慶市兩地才是標準答案。
1、你們對黃梅戲怎么看?
昔日黃梅戲成為全國十大劇種之一,嚴鳳英功不可沒。黃梅戲來源于安徽湖北的黃梅調(diào),最早只是一種秧歌的形式。這種秧歌的形式只是戲曲的初級階段,還沒有擺脫歌舞加唱的這種形式,一直以來,黃梅戲只是他們那一地域里的人喜歡。其他地方根本聽也沒有聽說,也談不上喜歡,一個小劇種,引不起人們的注意也是理所當然應該的。但是因為黃梅戲的一位重要的名角的出現(xiàn),使黃梅戲名聲大噪,成為全國聞名的劇種,
這位黃梅戲的大師就是嚴鳳英。嚴鳳英的出現(xiàn),充分體現(xiàn)了任何一個劇種都得有名角兒來支撐,如果沒有名教支撐的話,這個劇種也不被人重視和喜歡。嚴鳳英的嗓音非常獨特,略帶沙啞,并不明亮,特別有韻味兒。人戲稱為煙袋鍋嗓子,他的藝術精湛,唱念俱佳。只要聽過嚴鳳英演唱的人,都會記憶特別深刻。四九年以后,她拍了電影《女駙馬》,《牛郎織女》《天仙配》,
由于電影的傳播功能,使全國人民都開始認識了黃梅戲,開始認識了黃梅戲的一個大名角嚴鳳英。文革的時候,嚴鳳英被迫害致死,那么,十年動亂以后,黃梅戲雖然被恢復演出,但是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像嚴鳳英那樣的大師級演員。現(xiàn)在的黃梅戲一些藝人對戲曲的認知非常混亂,拿現(xiàn)代的一些東西和黃梅戲攪和在一起,弄得玩意兒不倫不類。使黃梅戲更加的沒有人看了,
2、黃梅戲的發(fā)源地究竟是哪里?
討論可以,注意團結。早期的黃梅戲一般認為發(fā)源于湖北黃梅縣,但是現(xiàn)在的黃梅戲和早期的黃梅戲已經(jīng)有很大的不同,她由安慶人在原來的基礎之上,又吸收了徽調(diào)、青陽腔等發(fā)展延伸而來,所以我認為把黃梅戲的發(fā)源地定為湖北黃梅縣和安徽安慶市兩地才是標準答案,黃梅戲從一個地方小戲,逐漸發(fā)展壯大成全國性大戲,依仗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希望所有的人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成果。
3、黃梅戲發(fā)源于我國哪里?其代表劇你能說出一、二部嗎?
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縣的采茶調(diào)(黃梅調(diào))最初不是“戲”,而是“調(diào)”,是黃梅調(diào)傳入到安慶地區(qū)一帶,特別是在安慶地區(qū)懷寧縣石牌鎮(zhèn)(懷寧縣老縣城)開始搭臺“唱戲”,然后逐步發(fā)展壯大于安徽省安慶地區(qū),黃梅戲的語言是以安慶方言為基礎,聲腔以安慶民歌為基調(diào),黃梅戲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黃梅戲誕生之前就已經(jīng)在安慶地區(qū)流行。
另外,據(jù)我所知,《人民日報》2017年1月12日在第19版上,刊登《人民日報》高級記者張賀采寫的新聞報道《黃梅戲起源有了新說》,文中“提出黃梅戲起源于安慶地區(qū)”新的觀點,張賀還在文中寫道“黃梅戲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劇種,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從孕育、成形、發(fā)展、壯大,至今已走過兩百年的時光”。
《人民日報》記者張賀先生的文章推翻了流傳較廣的黃梅戲起源于湖北黃梅縣的傳統(tǒng)說法,因此,我可以說黃梅戲成為五大地方戲曲之一的,完全是安慶人表演黃梅戲,把黃梅戲繼承、發(fā)展、壯大的。特別是安慶籍的嚴鳳英、馬蘭、韓再芬這三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為黃梅戲的發(fā)展壯大作出杰出的貢獻,黃梅戲的代表作,最好的是嚴鳳英、王少舫合作表演的《天仙配》,馬蘭主演的《女駙馬》,韓再芬主演的《徽州女人》、《徽州往事》等優(yōu)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