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和湖北黃岡(麻城一帶)的方言比較像的重要原因。徐壽輝部下的明玉珍一部攻入四川,并且在四川稱雄,明玉珍是湖北隨州人,他的部隊大部分都是湖北人,等他在四川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稱王之后,不少湖北的難民蜂擁而至,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湖北人入川。
1、有人說四川方言和湖北黃岡(麻城一帶)的方言比較像,為什么?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約600字,閱讀需2分)方言是歷史文化的突出表現,因此方言相似的地方,毫無疑問,在文化上總有千絲萬縷的關系,有人注意到四川方言與湖北黃岡地區的方言,不僅很多發音相似,并且有不少的俗語都是通用的。更能說明這兩地之間有文化方面你的關聯,一個最直接的解釋就是,在歷史上,兩地有過移民往來。
而最大的可能,就是湖北黃岡遷往四川,這就是歷史上出名的“湖廣遷四川”大規模的“湖廣遷四川”在歷史上有兩次。一次是在元末明初,元代末年,戰火四起,元軍久攻四川不下,因此每攻下一地,就屠城立威?!败娝粒邪l一矢相格者,必盡屠之,”造成四川人口銳減。徐壽輝部下的明玉珍一部攻入四川,并且在四川稱雄,明玉珍是湖北隨州人,他的部隊大部分都是湖北人,等他在四川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稱王之后,不少湖北的難民蜂擁而至,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湖北人入川,
正如當時人記:“元季大亂,湖湘之人往往相攜入蜀”。第二次“湖廣遷四川”的高潮是在明末清初,“張獻忠屠蜀”的說法,大家都不陌生,不過這個說法值得慎思。張獻忠這個地方一霸,只能盡可能的維護好地方的人口與發展,像劉皇叔一樣愛民,才是割據政權正常的表現,屠蜀而令自己成光桿司令,用腳趾頭想都不可能,最有可能的是清人污蔑張獻忠,掩蓋其鐵蹄蹂躪蜀中之事。
蜀地經此戰亂,又一次人口銳減,清初為了發展農業,鼓勵周邊省份遷入四川,湖廣是最大的人口遷出地。有學者根據《光緒廣安州新志》中移民記載而統計出:“湖北黃、麻籍占入廣安州人數的26.64%,湖北、湖南合計約占60%?!闭沁@一次大規模的“湖廣遷四川”,使得四川的方言,帶上了湖廣的味道,這也正是題中所言:四川方言和湖北黃岡(麻城一帶)的方言比較像的重要原因。
2、湖北魚面是怎么做的?怎么做比較好吃?
你好!我是楚香村,一個愛生活愛美食的寶媽!湖北是千湖之省,又稱“魚米之鄉”!足以見得湖北的水產特別豐富,魚面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湖北特產中的精品,魚面就是湖北人民用魚肉制作出來的一種類似于面條的食材!湖北地大物博,我也不能確切的說哪個地方的魚面最正宗。我的老家在黃石,我們本地也有過年做魚面的習慣,制作方法上可能與其他兄弟地區的魚面稍有差別,但是一樣鮮香有嚼勁,
下面分享一下我們這里的家庭是如何制作魚面的。食材:青魚、紅薯粉、面粉調味品:食鹽、步驟一:將青魚宰殺后,沿著背部的脊骨卸下兩片魚肉,再將魚刺和魚皮去掉,洗凈兩片白肉,瀝干水分備用。步驟二:將魚肉放入絞肉機攪成細膩的魚茸,將魚茸放進大盆里,加入適量鹽、料酒和香油,攪拌均勻。步驟三:然后加入適量紅薯粉和面粉,紅薯粉、高筋面粉比例大約是二比一,面粉和魚肉的比例相同,
步驟四:將所有配料揉成一個光滑面團,餳上半小時。面板上撒上適量的面粉,取適量的面團,將面團搟成一個薄薄的完整的圓形,步驟五:鍋中燒開水,將搟好的面皮放在蒸屜中蒸三分鐘左右,取出放到一旁涼至常溫。將涼至常溫的面皮卷起來,用一個重物壓起來,步驟六:等蒸熟的面皮拿在手里不會自動散開后就可以切了,切成三厘米左右的寬度。
放在竹篩中晾曬至手感微微發硬即可,現在鎮上有專門從事魚面加工的,有專業的機器,好多人圖省事都自己帶材料來加工魚面,支付一些加工費即可。做好的魚面可炒,可蒸、可炸,可以下火鍋,還可以像煮面條一樣的煮著吃,但是不會像面條久煮糊鍋,因為加了紅薯粉的原因,煮的再久的魚面都不會粘稠糊鍋,也是因為加了紅薯粉的原因色澤上沒有魚丸那么潔白無瑕,但是口感比魚丸有嚼勁,魚丸和魚面相比,我更喜歡魚面。